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蔡小华
前段时间,丰都鸳鸯面火爆出圈,甚至有媒体将其推向国外。看来,舌尖上的美好,永远是人们最简单直接的追求。
其实,在丰都吃鸳鸯面早有传统,不少面馆都能点到——便是小面和抄手各煮一半,盛在粗粗一大碗里。口味上,除了糊辣壳味,还有红汤与油辣子味。无论哪一种味道,都是丰都人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常常能开启很多人元气满满的一天。
因此,这次有店铺推出新版鸳鸯面并一夜走红,作为本地人,我并没有急着去尝鲜。
虽说心里不觉得稀奇,可从众心理终究还在。后来在朋友的邀约下,我去尝了这碗网红面。
有意思的是,一提要吃鸳鸯面,老板压根不问你要红汤、清汤,还是糊辣壳、油辣子味——他们早已把鸳鸯面做成了标配:一半是糊辣壳抄手,一半是红汤面。盛面的碗也是定制的标准款,洁白无瑕的大碗内部,按阴阳鱼的纹路分成两格,既能让抄手是抄手、面条是面条,“井水不犯河水”,又能让两种味道同碗呈现,供人同时享用。
面馆里不断有顾客进出,七八张桌子都坐满了人,或一两人对坐,或三四人同聚。这倒也是吃面时的一种独特现象:哪怕是独自来吃面,人们也总爱选空桌子,不愿和陌生人挨着坐。想来,只有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那片小空间,舌尖上的美味才能尽情释放吧。你看街边有些面馆,用塑料凳当桌子,食客坐在小凳上吃得酣畅淋漓,即便凳子挨凳子,似乎也比和陌生人挤在一张大桌子上更自在。
这家店的鸳鸯面,味道自不必说——红汤的醇厚、糊辣壳的鲜香,制作技艺都被发挥到了极致。我总觉得,若想让人爱上一座城市,有时只需要一碗让人念念不忘的面。我常去的几家面馆,一吃就是一二十年,至今都不想换地方。
这般分格的面碗,我确实是第一次见。它并非简单直白地分成两格,而是以“一阴一阳”的巧思设计,尽显智慧。仿佛你一抬手端起面碗,便有了与乾坤对话的意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阴一阳的纹路里,让人不自觉品味出些许深邃的道理,连吃面都多了几分仪式感。或许,这设计里还藏着老板的经营理念,一半是品质,一半是顾客。唯有守住品质,才能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达成如阴阳平衡般的良性循环。
再看碗中,黑亮亮的糊辣壳汤与红通通的红汤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红一黑间,氤氲的或许正是这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丰都制作糊辣壳的历史悠久,技艺讲究,味道更是独一份;而糊辣壳抄手,更是盛满了当地人的麻辣乡愁。作为丰都非遗,它从市井小摊香到央视荧屏,既是游子心中最滚烫的味觉烙印,也是探寻丰都烟火气时不可错过的必尝之味。
至于那半碗红汤,则加入了制作丰都麻辣鸡所需的秘制红油。丰都麻辣鸡承载着一方人的烟火记忆,近年接连获评“重庆好礼”与市级非遗,以舌尖上的瑰宝,牵动着亿万食客的味蕾与心弦。如此看来,这碗鸳鸯面里装的,皆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吃在嘴里,何尝不是一种福气?
两相比较,红汤面的味道要柔和些,糊辣壳抄手的味道则略显刚烈。这一刚一柔的搭配,或许恰是做人的底线——唯有刚柔并济,才能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而这,也正是丰都非遗传承的底色,一代代传承人,无论历经多少困难,始终初心不改,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老前辈留下的宝贵技艺,也丰富着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丰都的面碗里,总藏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逻辑。比如“抄手下饭”“面条下饭”,在不少外地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但在丰都,那碗面既能当主食,也能作菜品。就像这碗鸳鸯面,或许本就是某个人突发奇想的创意,让你分不清主次,却能乐在其中。恰如爱情一般,两个人的情缘相融相伴,便成了“幸福鸳鸯”的模样。(作者单位:县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编 辑: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