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搜索 > 详情
9月29日,“发言人来了——丰都县‘小县大城’建设新闻发布活动”在县基层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举行,活动介绍了丰都县“小县大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并解读了教育、就业、住房、新农人等民生政策。

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书获出席活动。
据了解,自成为重庆首批“小县大城”试点县以来,丰都县聚焦“人”的核心需求,通过“一个政策包、一个产业园、一条服务链”,推动县城成为城乡融合引擎。截至目前,已有超2万新市民落户,2024年城镇化率提升0.6个百分点至52.5%,“活力、宜业、现代、共富”四城建设成效显著。
“小县大城”的核心是打造县城发展核心,强化人口集聚与产业承载,带动城乡融合。2024年11月,重庆启动首批试点,丰都与其他6个区县入选。围绕试点任务,丰都聚焦“丰都八问”,开展人口集聚、产业壮大、城市品质提升、强村富民“四大行动”,建设现代化县城。
为保障试点落地,丰都县出台了四大政策文件,包括“1+4+7”试点工作方案、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暖心举措十八条》《新市民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9年)》。其中,新型城镇化方案明确“1+3+N”城镇群格局,力争2027年城镇化率达55%;即将印发的新市民发展方案,从7方面提21项举措,为新市民发展提供保障。
刘书获表示,全县以“人”为关键,用“三个一”破痛点。“一个政策包”即《暖心举措十八条》,涵盖买房“五支持”、生活“四兜底”等。购房补助覆盖多孩家庭、人才及农村迁户人群;教育保障明确新市民子女读城区公办校可申请单列计划,免1学年1200元课后服务费。截至2025年7月,586户家庭已享红利。
“一个产业园”聚焦就业,依托“福寿”文化、石材等资源,建新市民就业创业园,构建“1+6+2+N”格局。主体园预计2026年3月投用;蔬菜园“自给型小菜园”已运营;林产品园10余家企业入驻,建成后将带动1万新市民就近就业。
“一条服务链”靠“线上+线下”两“家”提归属感。线下“新市民之家”8月25日投用,设政策咨询等功能区,有3D沙盘展示县城布局,指南集成10类信息;线上“虚拟新市民之家”依托“渝快办”开发5个子场景,未来可实现手机办事。
在发布会互动环节,各部门负责人针对市民具体诉求逐一回应。教育方面,新市民家庭在城区王家渡、龙河东组团购置商品房或保障性住房,其子女就读城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或学前教育时,可申请单列招生计划,申请人数超计划时按相关时间排序录取,超出部分由县教委统筹安排,转校学生也由县教委协调,且新市民子女可免1学年1200元课后服务费,家长可登录“渝快办”教育入学平台申请。
住房补助政策方面,《暖心举措十八条》明确3项购房补助,二孩及三孩家庭、硕博人才,以及丰都农村户籍居民购房后迁户至县城均可获补贴。申请时,多孩家庭需提供户口簿等材料,人才家庭需额外提供学历证明,农村户籍居民需补充户口迁移证明,市民可到“新市民之家”或户籍所在乡镇(街道)初审,也可到县住建委房地产科咨询。
针对返乡新农人创业需求,我县自2023年推出“1+4”政策体系,细化22项措施,累计培育新农人8306人,带动6.59万户16.82万人增收,发放“新农人贷”4104笔共7.45亿元。新农人及准新农人可享5万~100万元纯信用“新农人贷”且利息贴息,还能享受特色产业险、专家指导、集中培训等支持。
刘书获表示,下一步,丰都将深化“小县大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推动城市形象、功能、环境、品质“四位同升”。具体包括优化“两江四岸”,打造特色IP;加速有机更新,补短板建“15分钟生活圈”,向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规模迈进;创新管线管理,治理内涝供水问题;常态办文化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记者:邓军杰
编辑:邓尧予
编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