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9月18日,记者来到三合街道双庙社区一组院子堡,只见一棵百年黄桷树枝繁叶茂,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黄桷树旁是革命烈士朱泽淮的故居遗址。百余年前,朱泽淮从这里出发,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奔走呐喊。
朱泽淮雕塑
丰都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蒋少荣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朱泽淮发动成立众多抗日救亡团体,播撒抗日火种,在丰都、石柱等地凝聚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凝聚力量
发动成立众多抗日救亡团体
据丰都党史资料记载,1903年9月,朱泽淮出生在顺庆乡(现三合街道)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秋,朱泽淮从师范毕业,赴重庆中法大学四川分校深造,在这里,他的革命觉悟不断提升,经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对着党旗庄严宣誓,一字一句都饱含着赤诚。
1937年,朱泽淮徒步奔赴延安,抵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随后,带着“回后方建党组织”的使命返回丰都。此时,中共丰都县委已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他找不到组织,就先在亲戚家安顿下来,暗中联系进步青年。
朱泽淮活动处之一
1938年2月,朱泽淮的老同学秦培吾在丰都创办平都中学,邀请他担任教务主任。他立刻答应下来,把学校当成了抗日救亡的“堡垒”。课堂上,他向学生剖析抗日形势,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课后,他把进步师生聚在身边,用“延安有一群人在为老百姓的好日子奋斗”的话语,在年轻人心中播下革命的种子。很快,“丰都抗日救国会”在他的发动下成立,成了凝聚抗日力量的核心。同年3月,为扩大抗日同盟,朱泽淮计划成立“丰都县学生救国联合会”,却遭当局无情拒绝。他没有退缩,联络共产党员发动社会进步人士施压,最终迫使当局批准成立“丰都县抗敌后援分会学生支会”。
1938年暑假,朱泽淮冒着酷暑,在大西门麦利加药房隔壁妹夫家秘密组织“马列主义学习小组”。闷热的小屋内,李正英、任在益等学生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解《论列宁主义基础》,不少青年在他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年8月,中共丰都临时县委成立,朱泽淮当选县委委员,并协助县委于县城小西门设立了“重庆各报丰都代办处”,公开推销发行《新华日报》,从而建立了党在丰都的第一个宣传活动阵地。9月,又组织党员创办《丰都妇女》杂志,呼吁妇女解放,动员女同胞投身抗日。
1938年底,朱泽淮当选丰(都)石(柱)中心县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丰都、石柱两县的党组织迅速壮大,党员人数剧增,“同乡会”“同学会”“战时妇女服务团”等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抗日支前活动蓬勃开展。
朱泽淮故居遗址
寒假里,他还动员800多名师生组成6支宣传队,徒步走遍42个乡场,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新剧。同时,组织进步青年学生于县城集会游行、街头演讲、募捐和到后方医院慰问负伤抗日将士等,并于工厂、街道兴办工人和贫民夜校,唤醒民众,把抗日的火种撒遍城乡,先后送17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他常说:“多唤醒一个人,抗日就多一分力量。”
生死考验
在白色恐怖的缝隙中播撒抗日火种
1939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的阴云笼罩西南。因组织青年赴延安,朱泽淮被国民党县长李青伟盯上。于是,川康特委随调朱泽淮到乐山中共五通桥区委工作,以通才中学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他白天授课,夜晚深入工厂发动工人,在白色恐怖的缝隙中播撒抗日火种。
1940年,朱泽淮调任成都《时事新刊》编辑。笔成了他最锋利的武器,他写下一篇篇檄文,痛斥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字里行间燃烧着对民族危亡的焦虑与对正义的坚守。这些文章如利剑刺痛了反动派,特务视他为眼中钉,暗中布下天罗地网。
这年3月14日黄昏,成都新南门外大悲巷突然乱了起来——国民党特务伪装成老百姓,砸开重庆银行的粮仓,把米撒在大街上,诱骗饥饿的百姓哄抢,想借此嫁祸共产党,制造了“抢米事件”。当时,朱泽淮正在附近的南台小学编辑《时事新刊》,听到外面的动静,以为是群众自发的反抗,立刻带着同事小袁挤进去采访。可他刚走进人群,就被军警团团围住。被捕后,审讯室成了他的战场。“抗日何罪?团结何错?”他把审讯室变成了宣传抗日统一战线的讲台。敌人没辙了,让叛徒伪造证据,硬把“抢米总指挥”的罪名扣在他头上。
3月18日,成都新南门外城墙边,风刮得挺冷。朱泽淮抬头挺胸,面对枪口,高声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起,37岁的他倒在了血泊中,用生命践行了“砍头无所惧,只为主义真”的承诺。
精神传承
英雄故事里的家国力量
三合街道双庙社区二组朱家院子,这里是朱泽淮出生的地方。百多年前的木板房早已被砖混结构的楼房替代,水泥道路直通院坝,周围绿树成荫,几位老人在树下悠闲地玩着棋牌,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记者采访朱家院子老人
问及朱泽淮,朱泽淮的族兄弟90岁的朱泽方老人说:“朱泽淮是咱朱家的骄傲,为了抗日连命都可以不要。”家住朱家院子现已84岁的熊吉珍老人说:“朱泽淮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没有这些英雄,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院子堡,今年90岁的陈玉娟老人说起朱泽淮的事迹,满是崇敬:“朱泽淮的妻子田玉梅是我丈夫的三姨婆。朱泽淮结婚后,就外出闹革命。田玉梅则在老家含辛茹苦抚养养子朱允才,从未向人抱怨过生活的艰辛。”
朱允才的大儿子朱继国说:“每次听长辈讲爷爷的故事,我们都热泪盈眶。我们也常给子女讲,要传承好曾祖父的革命精神,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每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清明节,双庙社区干部宋玲都会宣传朱泽淮的事迹。“我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讲朱泽淮烈士的故事,我要让大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像朱泽淮这样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风拂过黄桷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朱泽淮的生命虽然定格在37岁,但他的信仰与精神,如同这棵黄桷树,粗大的根系已深深扎进了大地,枝干历经风雨愈发坚韧,巍然挺立。
记 者:方柳卜 张建华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