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孟春生为村民看病
记者 李达元
暨龙镇白果村村民孟春生是一名大山里的乡村医生,在海拔1200米、交通闭塞的偏僻山村行医31年。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也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并立志从事乡村医疗工作。
近日,记者在孟春生家看到,堂屋正中墙壁上书有这样十五个字:“处事要公心,办事凭良心,待人讲爱心。”孟春生介绍,这是他家的家训,要牢记于心、代代相传。
被村民称为摩托车上的村医
孟春生今年50岁,因村里上一任村医是他的父亲孟玉清,19岁那年,从父亲手上接下“村医”的担子。从此,他便与全村700多个村民的健康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以前,白果村交通条件落后,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山高、路远、农户居住分散。为了方便出诊,孟春生出诊都是骑摩托车,31年来换了三辆摩托车,足迹遍布白果村6个村民小组近200户农户,行程约33万公里,被村民们称为摩托车上的村医。
“白果村四面都是山,没通公路前,出诊都是靠两条腿,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是常态。”孟春生说,直到1997年,村里的碎石公路修通后,他东拼西凑了6500元钱,购买了第一辆摩托车。然而,正是这辆又快又方便的摩托车,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孟春生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里,他接到村民电话后,立即骑着摩托车赶去出诊。在村内一个叫石磨子的地方,由于山高路险,一个急弯致车轮在砂石路上打滑,导致他连车带人一起摔了出去,幸好他本能地抓到树枝没掉下崖去。
“孟医生真是福大命大,摩托车掉下山崖摔了个稀巴烂,人倒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村民冉福满说,是他把孟春生一瘸一拐扶回家。在家休养几天后,孟春生背着药箱照常出诊。
尽管此事想想都后怕,但为了出诊方便快捷,不久后,孟春生借钱买了第二辆摩托车。
做村民身边应急健康守护者
近几年,白果村村组公路基本硬化,小车可开到家门口,村民到镇上,甚至进城看病非常方便,但一般诊疗、预防保健和慢性病还是找孟春生,大家都称他是身边应急健康守护者。
八旬老人黄治林患有高血压和肺气肿,前些天堆柴草出了汗,一不小心遭感冒了,身困乏力,头还昏昏沉沉。他摸出老年手机拨出一串号码:“孟医生,我不舒服,麻烦你来家看看。”正好孟春生就在附近出诊,忙完后,顺道直接去了黄治林家。
孟春生一边听着黄治林的自述,一边放下药箱就给他诊疗、测血压。发现血压不高,给开了一副感冒药,像叮嘱自家父母一样嘱咐黄治林说:“一天三次,一次一包,给你分好了。另外,这些是降血压的药,一天一片,要记到起准时吃哟。”
现在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或进城做生意去了,村里基本上是一些年纪大、腿脚不方便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他们平常有个伤风感冒,需要拿药买药,都是孟春生跑前跑后。
在白果村,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孟春生的手机号,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
传承良好家风共筑文明家庭
光阴荏苒,从青春韶华到鬓染微霜,孟春生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和医者的初心,将守护全村父老乡亲的生命健康视为毕生的责任与荣光。“治病救人”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埋下。
“我最初当村医的上世纪90年代,一个月送医送药的收入才100多元,但村民每月赊账就有50多元。更有甚者,一位村民最多的时候赊过700多元。这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孟春生说,他决定外出打工,可父亲不同意,邻里乡亲也希望他能留在村里。
妻子也劝孟春生说:“你家三兄弟中,就你成为了父亲行医的继承人,你不要三心二意,眼下家里经济拮据不怪你,只要我们夫妻齐心,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妻子不但包揽了所有家务,连地里的农活也不落下,尽量腾出时间让孟春生专研医术。就这样,孟春生才继续着这份坚守。2002年,他到重庆医药高专进修,拿到了乡村医生资格证。
孟春生始终践行医者仁心,他的这种职业操守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女,2021年,女儿考上重庆医科大学中药制药专业。孟春生很喜欢女儿学的这个专业,在女儿面前,他更像是一个徒弟,经常要问问新药效果以及大医院怎么用。女儿不清楚的,他还会让她去问问学校的老师。
“31年来,孟春生凭借其高超的医术,为村民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他还利用自己人缘好、熟悉情况、威信高的特点,调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为乡村的和谐与平安贡献力量。”暨龙镇党委宣传委员江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