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飞鸾稻香田
石里红枫景区
记者 邓军杰
“过去守着几亩薄田‘看天吃饭’,如今土地流转有租金、就近务工拿工资、售卖特产赚外快,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站在包鸾镇“飞鸾稻香田”金灿灿的田埂上,村民黄秀芳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穗,向记者细数农文旅融合带来的生活变迁。
近年来,丰都县以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在广袤乡村铺展开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赋能”的振兴之路,让越来越多像黄秀芳这样的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稻田变“景观”
小农户嵌入大产业链
秋日的包鸾镇,高标准农田连片铺展,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文旅融合筑牢根基。2024年,重庆锶乡包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资源,打造226亩“飞鸾稻香田”,将传统水稻种植区升级为“农业种植+田园观光”综合平台。春季油菜花开满田垄,夏季稻田翻涌金浪,更依托卫星定位、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稻田中勾勒出精致的“稻田画”——既保留农业生产属性,又兼具景观观赏性,让农田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点”。
黄秀芳便是参与项目的农户之一。她将自家土地流转给集体,转身成为“飞鸾稻香田”的“管理员”,负责稻田日常管护。
“土地流转费每亩600元,一年能稳拿一笔收入;在田里干活每天工资100元,旅游旺季还能卖土鸡蛋、干辣椒,一天最多能赚两三百元。”黄秀芳笑着算起“收益账”,如今全家年收入比单纯种普通水稻时翻了一番,“土地不荒了,人也不闲了,钱包越来越鼓!”
稻田“火”了,民宿也随之兴起。今年3月,3000平方米的“飞鸾稻香居”民宿建成开业。民宿由农户闲置房屋改造而来,7间客房既保留乡村民居特色,又融入现代舒适设施。“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收入超7万元。”民宿负责人杜均梅介绍,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住农家屋、赏田园景”的体验,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服务员、保洁员均从本地招聘,食材也优先采购村民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每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红绿相衬
景区带动乡村“全链活”
在包鸾镇,农文旅融合的故事不止于田园。2017年,重庆市沐枫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当地生态优势与红色资源吸引,投资打造石里红枫景区。
“从项目落地到建设运营,县里和镇里全程提供土地协调、政策指导、基础设施配套等支持,让我们能安心投入。”景区负责人孙宝华介绍,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4185亩核心景区已建成,二期6000亩拓展区正在建设中,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
如今,走进石里红枫景区,红枫、海棠等次第绽放,猕猴桃、柑橘等名优果挂满枝头,自然景观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宣誓大会遗址经修复重现历史风貌,铁木真后裔墓葬群历史资料被系统整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的多元业态,让景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2023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100万元,带动1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均发放务工收入300余万元。
村民傳宝荣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和老伴都在景区打工,我负责苗木养护,老伴做保洁,两个人每个月能挣8000元。”不仅如此,傅宝荣还依托景区繁盛的花卉苗木养起了蜜蜂,年销售额达4万多元,“景区给了我们稳定收入,还帮我们找到了增收新路子!”
红色资源更成为研学教育的宝贵财富。景区依托红军遗址开发“红色研学”线路,每年吸引大批中小学生前来。学生们亲手制作红军包、蒸煮野菜窝头、编织草鞋,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历史;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结合,让研学游成为包鸾镇农文旅融合的“特色名片”。
景区的红火,还激活了周边乡村业态。在石里红枫景区附近,村民王永奎开办的“云雾山庄”每到夏季便一房难求。
“以前种庄稼、喂猪,一年忙到头剩不了几个钱。去年8月开了这个山庄,主打住宿和农家菜,食材都是本地种的、养的,游客特别喜欢。今年旺季时山庄住了40多人,每天还有四五桌客人来吃农家菜,至今已收入7万多元,现在我还带动周边村民给山庄供应蔬菜、土鸡,大家一起赚钱!”王永奎说。
全域发力
丰都奏响振兴“新乐章”
包鸾镇的实践,是我县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县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项目:有的乡镇依托优质农田发展“稻香田园”,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有的挖掘红色记忆打造“红色研学”基地,传承红色基因;有的结合民俗文化推出“民俗体验”项目,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一个个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落地生根,带动大批农户通过务工、经营、产销对接等方式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