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你看,这就是我们培育出来的毛慈菇种苗,准备在明年2~3月集中移栽到露地里。近几年,毛慈菇的市场收购价格稳中有升,目前亩均纯利润可达15万元以上,这种珍稀药材也因此被种植户称为‘黄金菇’。”近日,武平镇周大湾村毛慈菇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培超说。
陈培超管理毛慈菇种苗
100万株种苗明年二三月移栽
记者看到,这个毛慈菇种植基地选址在一片树林中,建有33个覆盖黑色遮阳网的大棚,大棚内的毛慈菇种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据介绍,当初选择在此处建设苗圃基地,一是因为林子里天然腐殖质丰富,能为毛慈菇生长提供所需养分;二是这里海拔在1100~1200米之间,恰好是适宜毛慈菇生长的“黄金海拔”。经相关专家分析论证后,他们在此构建起“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建成了10余亩苗圃基地,专门用于培育毛慈菇种苗。
“该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重点建设智能灌溉系统,每个大棚都配备温湿度传感器,同时通过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最大程度还原毛慈菇的自然生长环境。”陈培超说,自基地运营以来,他们还聘请了具备丰富农业种植经验与技术的管理人才,保障基地高效有序运作。
据悉,该基地于2023年年初通过流转林地建成。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基地从最初几分地的试验性育种,逐步发展为如今占地10多亩、拥有33个育苗大棚、培育种苗100万株的规范化种植基地。目前,基地种植的毛慈菇主要为兰科独蒜兰品种,且正借助人工育苗技术培育种苗。
此前,基地通过开展毛慈菇种苗移栽入土试验发现,种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下一步,基地计划于2026年2~3月,将100万株种苗全部完成移栽。依据毛慈菇生长周期科学预测,预计到2028年可迎来首次丰收期。
预计毛慈菇亩产值约25万元
陈培超介绍,待移栽工作启动时,他们将选择有坡度、排水条件好且荫蔽度高的林地或山地作为种植区域,计划流转林地或山地50亩。移栽前,会先清除选定土地上的杂草、石块及其他杂物,保证种植区域整洁;随后在清理后的土地上均匀撒施有机肥,再深耕土地约30厘米,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最后按一定间距起垄,垄高控制在20厘米、宽1米,同时在垄间开好排水沟,为种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从前期清理土地,到中期种苗移栽、生长期田间管理,再到后期毛慈菇成熟采收,每个环节我们都会聘请当地村民参与,每人每天支付务工费100元。目前,仅苗圃基地已累计聘请劳力1000余个工天,支付劳务费超10万元。后续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用工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陈培超说。
村民周淑琼从毛慈菇种植基地建设初期就一直在基地务工,主要负责装袋、种苗分拣等工作,干满一个月能挣3000元,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
当前市场上,毛慈菇鲜货价格为400元~500元/公斤,干货价格为2000元~3000元/公斤。按照一般种植水平,每亩可产鲜货500公斤。
助力农户增收 推动乡村振兴
陈培超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在成本方面,基地主要支出包括土地流转费300元/亩、有机杂肥1200元/亩、遮阳网2800元/亩、杂柴3000元/亩、菌种9000元/亩、毛慈菇苗11000元/亩、农膜1000元/亩,基础维护费每年20000元,人工费用每人每年20000元。综合各项成本核算,每亩毛慈菇种植成本约7万元。
“对比产值与成本,每亩毛慈菇利润约18万元,按照计划流转的50亩土地计算,整个基地全部投产后年利润预计达900万元。”陈培超表示,为保障产品销路,目前基地正与多家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厂洽谈合作,计划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会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基地还规划开展毛慈菇深加工业务,开发保健品、护肤品等衍生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并考虑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打造以毛慈菇种植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参观体验,为基地增加额外收入。毛慈菇产业投产后,还将带动当地农资销售、农产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多业旺”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施用化肥、不破坏林地、不排放污水,通过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等技术,实现种植过程零污染,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为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基地还将向农户免费发放毛慈菇种苗,提供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并对农户产出的产品实行保底回收,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出、能赚钱”。
“毛慈菇是我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重点产业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未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研学旅游业务,打造集种植观光、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点,助力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武平镇党委书记王健说。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