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张继勇为村民测量血压
记者 李达元
在树人镇大楼脚村,村医张继勇一次次叩响村民的家门,将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送到村民身边。从青春年少背着药箱穿梭乡间小道,到中年脸上刻满风霜仍步履不停,这位大山深处的村医,用27年的坚守,成为村民心中温暖又坚实的健康“守门人”。
“从事村医以来,乡亲们把健康托付给我,这份信任比什么都重。我多跑腿,他们就能少受苦。”近日,张继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
“张医生,我家娃儿烧得厉害,麻烦你给看看。”“张医生,我父亲的哮喘病又犯了,还咳嗽不止。”“张医生,我妻子心绞痛,痛得脸上密密麻麻的汗,好恼火哟。”……深夜里,病人亲属急促的敲门声,是张继勇最熟悉的“闹钟”。每一次,他都急忙起身下床,穿好外衣背起出诊箱,手电筒的光柱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晃动,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民家里赶去。这样的深夜出诊,27年来,他已数不清有多少次。
大楼脚村大多是留守老人,不少人腿脚不便。“让乡亲们小病不出村就能得治”是张继勇当初选择做村医时暗下的决心。无论刮风下雨、泥泞路滑,他都有求必应,从不延误。
每天清晨,卫生室的门总比村里其他人家开得早。端起饭碗刚要吃,看到老人来测血压,张继勇立马放下碗筷上前搀扶;遇上降温下雨,送行动不便的患者回家是“必修课”,路上还反复念叨用药禁忌,直到看着老人平安进门才放心。“乡亲们的病痛等不得”是他“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张医生人品好,对人实心实意。我们每次来看病都问长问短,对人非常实心。”接受记者采访时,村里们异口同声地说。
张继勇这些琐碎的诊疗日常,织成了乡亲们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有张医生在,我们头疼脑热不用慌。”这是村民们常说的一句话,更是对他医术的最好认可。
档案袋里的“健康密码”
“隆大爷,今天你的血压比上此稳多了,但还是要继续吃清淡饮食哈。”晌午的太阳晒得人发烫,张继勇挎着出诊箱,沿着田埂往村民隆永合家走。箱子里装着血压计、血糖仪,还有一沓厚厚的“健康档案”,这是他为村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的“健康台账”。
大楼脚村有145名慢性病患者,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对病情认知不足,常因漏服药、饮食不当导致病情反复。“病情不能等,得主动找上门。”张继勇对自己说。为此,他给每位患者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年龄、病史、用药情况和每次监测数据,每月上门随访。
在给村民夏运珍测量血糖时发现有点偏高,张继勇查看药盒发现是漏服了。他立马拿出笔,在药盒上一笔一划标注“早8点、晚6点”字样,但还是不放心,末了又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叮嘱要监督母亲服药。有的患者焦虑病情,张继勇就坐在床头与其拉家常,用调侃的语气说:“慢性病就像地里的草,只要按时吃药调理,就能控制住它长不起来。”
近年来,看着不少患者从“频繁跑县城复诊”到“在家就能做好监测”,从“病情反复”到“稳定可控”,张继勇觉得,这些档案袋里装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乡亲们安稳生活的底气。他心里在升腾起小小“成就感”的同时,也感到做村医的责任担当。
村头巷尾的“健康喇叭”
作为村医,张继勇还有个身份,那就是乡亲们的“健康宣传员”。
“流感季节要勤洗手、多通风。”春秋两季,大楼脚村里的小卖部旁总摆着个简易“宣传台”,张继勇拿着宣传单,向来此购买日用品的村民们不厌其烦地讲解防疫知识。
儿童疫苗接种期,张继勇还挨家挨户敲门通知,生怕哪家孩子漏种;村里有孕妇产妇,他定期上门指导孕期保健、产后护理,给新生儿做健康检查;就连村里搞环境卫生整治,他也凑上前向村民大力宣传说:“只有家里干净卫生了,各种疾病就自然减少了。”
新冠疫情期间,张继勇成了“大忙人”。他每天都要给居家观察村民测体温、登记健康状况,挨家送口罩、消毒液。亲人劝他说:“不要太拼,你也要注意身体。”他却摆摆手回答:“公共卫生服务是全村人的‘大屏障’,我作为村医,必须得守好阵地。”
27年来,张继勇错过了无数顿团圆饭,深夜出诊时家人总在灯下牵挂,孩子小时候生病,他常因要照顾村民而无法陪伴。好在妻子非常理解,成为了他最坚实的后盾,总是对他说:“你心里装着乡亲们,你有你的事业,我懂。”
如今的大楼脚村卫生室,设备更全了、药品更齐了,基层医疗条件越来越好。“我本人也要更精进技术,把基本医疗做细、慢性病管理做实、公共卫生服务做透,决不辜负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张继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