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今天,第41个教师节如期而至,校园里满是动人暖意。学生亲手绘制的贺卡上,稚嫩的笔触勾勒出“老师您辛苦了”;粗糙却满含心意的手工作品里,承载着对教师最纯粹的敬意。这些朴素的表达,恰是教师节的本真模样——引导全社会尊重知识、认同教育价值、感恩教师付出,让“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浸润人心。
然而,近年来教师节的氛围逐渐变味。家长过度介入送礼环节,礼品价值的攀比愈演愈烈,原本纯粹的感恩心意,沦为功利化的“人情博弈”。这不仅背离了节日设立的初衷,更给师生关系蒙上尘埃。回望《论语·述而》中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理念,便知古人尊师重教,重的是“束脩”背后学生真诚求学的态度,而非物质本身。如今的送礼攀比,恰恰扭曲了这份“礼轻情意重”的内涵,甚至让“教师”这个标签与“收礼”频繁绑定,即便只是少数现象,也会侵蚀教师职业的精神形象,引发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动摇“传道授业解惑”的信任根基。
事实上,教师的价值从不在物质馈赠中彰显,而在一代代教育者用爱和责任书写的篇章里。古时孔子设杏坛讲学,打破教育的阶级壁垒,让知识惠及更多人;近代陶行知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扎根教育一线践行理想;现代张桂梅扎根大山,用数十年坚守帮助贫困女生走出困境、改变命运……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教育植根于爱”的真谛,也证明了教师最珍贵的“礼物”,从来都是学生的成长、社会的认可,以及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
守护教师节的本真,离不开制度的刚性支撑。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修订《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将师德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这些举措并非对教师的约束,而是为师道尊严筑牢防线,让教育回归纯粹,让尊师重教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感恩师恩从不需要昂贵的物质包装。对家长而言,认真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配合;积极参与家长会、亲子活动,是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成长点滴,或是简单一句“老师,您辛苦了”,都是对教师劳动最真诚的肯定。这些精神层面的理解和信任,远比金银礼品更能慰藉教师的心,也更能让孩子懂得感恩的真正含义。
师者以爱和责任为舟,载学子驶向梦想彼岸;家长以信任和支持为光,照亮教育前行之路。唯有让“走心”的双向奔赴,替代“走礼”的不良风气,才能让师生关系回归纯粹,让教育焕发本真的温度,进而引领全社会形成尊崇知识、敬畏师道的良好风尚。这不仅是教师节应有的模样,更是教育有底气、国家有未来的坚实根基。(张博铭 江忱菊 林雪琴/文 陈治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