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冉应华冲洗猪圈
记者 李巧
近日,记者沿着南天湖镇梨地坪村三组的乡间小路前行,一间整洁规范的猪舍忽然映入眼帘——圈内三百多头生猪毛色油亮、膘肥体壮,正你挤我蹭地围着食槽拱食,食槽碰撞声与猪群的哼唧声交织,满是兴旺的养殖气息。
猪舍主人名叫冉应华,曾经辗转于浙江工地、餐馆、酒店、灯管厂务工,如今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
返乡种植烤烟
1986年出生在南天湖镇梨地坪村的冉应华,初中毕业就南下浙江。
“那时候真的很苦,学历不高,家里条件不好,想学技术也找不到门路,只能当小工,冬天手上冻疮裂开都不能休息,也只能忍着痛继续干。”冉应华说。
2011年,25岁的冉应华回到家乡结婚生子,承包下40亩地,却因技术问题遭遇重重困境。
“那时候,明明看着种下去了,又浇水又施肥的,可是有的地却长不出来。遇到天气不好,下大雨或者刮大风、下冰雹的恶劣天气,又会减少一些烟草。”冉应华说。
幸好,遇到什么技术困难的时候,县里的农技专家还有烟草局都会有技术员来指导。后来,冉应华的烤烟年收入稳定在7至8万元。
困境中寻得新机
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年迈多病,教育、医疗等开支增加,单靠烤烟种植的收入已难以支撑家庭的重担。冉应华咬咬牙,揣着积蓄在河北的一家菜市场租下一个摊位,卖起蔬菜豆制品。
“凌晨两三点就得摸黑去批发市场抢货,冬天再冷,冻得手指开裂也要咬牙坚持;夏天汗水泡得伤口发炎,照样得搬货理货。”冉应华回忆起那段日子,眼神中仍透着疲惫,“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高强度的劳累让身体几近透支,但为了家人,再苦再累也得扛。”
2019年,因生意不好,冉应华的摊位被迫关闭,多年的心血几乎付诸东流。
困境中,冉应华没有放弃,经过市场调研,冉应华发现猪肉的价格比较好。2021年,他用积蓄搭建了700多平方米的猪场,并购入十几头猪,开启养猪生涯。
“老谭,这头母猪预产期是不是提前了?”冉应华蹲在猪圈前,对着手机那头的谭正华喊道。这位村里的老养猪户,是他最信赖的“技术导师”。
“我刚开始不怎么会养猪,我直接给自己找了一个师傅就是同村的养猪户谭正华,我有什么问题都直接找他询问,向他学习养殖技术。”冉应华说,如今,遇到猪生简单的病,他都能自己解决。
乡土养殖的智慧
走进冉应华的猪舍,记者发现冉应华依旧在坚持用玉米、豆粕、麦麸等自配饲料。
“想把猪养好,就得让它们吃饱吃好,一只猪从育肥到出栏,每个月都得吃几十上百斤饲料。”冉应华说,为了降低饲料成本,他在屋后专门开辟了几亩地种植玉米,每年收获的几千斤玉米全部用于自配饲料。
在疫病防治上,冉应华有着自己的“土办法”。“每年立春前后,我会给猪舍熏艾草驱虫;夏天在饮水中加薄荷防中暑;冬天用干稻草铺产床保暖。”冉应华说。
县里推出“新农人贷”,冉应华成为受益者。“30万无息贷款就像及时雨,大大缓解了我的资金压力。”冉应华说,他用这笔钱购买了大量的饲料和一些母猪。
“现在每月能出栏40头育肥猪,去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冉应华说,如今,他的养殖场每年消耗玉米8万斤,都是向附近村民购买,带动他们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