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手机报 > 详情

丰都5G融媒消息20250904(秋收特刊)

来源: 浏览量:1614 更新时间:2025-09-04 16:31:10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农历七月十三
4日夜间到5日白天,晴间多云,气温26~37℃,高山区,气温20~27℃。

秋收奏响农业丰收曲!

金秋时节,广袤的大地被丰收的色彩晕染,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稻谷金黄,在风中掀起层层稻浪,饱满的稻穗谦逊地低垂着,仿佛在诉说着农民辛勤耕耘的故事;辣椒火红,宛如串串燃烧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将秋日的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高粱沉甸,像燃烧的火焰,仿佛为大地铺上一袭热烈的红地毯......一幅绚丽多彩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稻陆续开镰收割

眼下,我县水稻已陆续进入收割期,稻田里机器轰鸣,处处是抢收稻谷、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在三元镇青岗垭村、邓教坪村等地,放眼望去,金黄色的稻谷映入眼帘,一簇簇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掀起层层稻浪,绘就了一幅美不胜收的丰收画卷。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一行行成熟的水稻被卷入齿轮,割稻、脱粒、入袋一气呵成。

“今年我一共种植了水稻12亩,由于雨水比较充足,产量高。在三元镇党委政府的统筹下,我们采用机耕、飞防、机收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劳动力。”三元镇邓教坪村水稻种植户邱东说。

在秋收的关键时期,三元镇积极组织力量,协调本村农民和种植大户,多方合力抢抓秋收的晴好天气,推进水稻机械化收割,收割机、运载车等现代化机械马力全开,确保稻谷归仓。

据了解,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社坛、包鸾、三元、兴龙、仁沙、江池、保合等均属于水稻主产乡镇。从八月上旬开始,我县沿江片区的乡镇陆续进行收割,全县水稻预计在十月初完成收割任务。

>>辣椒长势旺多元模式带增收

走进龙河镇石堡村辣椒种植基地,饱满的二荆条辣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忙着打药、除草,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每天在这里打药、扯草、施肥,一天能挣100元,活儿轻松,还能照顾家庭,日子越来越有盼头。”龙河镇文庙村村民谭丽娟笑着说。

近年来,龙河镇石堡村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升“产”效益,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推动辣椒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种、产、销”一体化产业链。基地探索出的“合作社 农户 + 村集体”模式,不仅盘活闲置土地,还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多渠道增收。

“我们基地以种植二荆条辣椒为主,面积达两百多亩,目前长势良好。基地采用辣椒套种玉米、套种黄瓜的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多元化发展方式,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龙河镇石堡村辣椒种植基地负责人董云涛说。

>> 藠头深加工产业延链助发展

位于高家镇的明富实业公司是我县目前最大的藠头深加工企业,藠头年加工产能达 4000吨。眼下,该公司已全面结束藠头收购和下池腌制工作,转入藠头深加工环节。原料藠头经过清洗、低盐发酵、杀菌灌装等工序后,变成多种规格的藠头商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今年我们收了藠头1500吨,原本计划收购4000吨,但本地货源不足,缺的原料将从湖南、江西调运,之后再去云南采购,确保完成4000吨的收购计划。”丰都明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朝明说,明年藠头产量有望增加,因为今年收购价格较高,群众种植积极性大幅提升。

据介绍,藠头作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目前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约2.6万吨,年产值过1亿元,年出口额超2000万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高粱成熟绘就乡村丰收图景

这段时间,暨龙镇的2000亩高粱迎来了成熟季,微风拂过,高粱穗沙沙作响,层层“红浪”此起彼伏。在阳光的照耀下,颗颗饱满的高粱粒闪烁着光泽,令人赏心悦目。田间,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忙着采收成熟的高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手持镰刀穿梭在高粱丛中收割,有的负责将割下的高粱搬运到脱粒场地,还有的忙着将脱粒后的高粱晾晒,整个场景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

“我镇将继续加大对高粱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探索高粱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这片“火红”的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带领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暨龙镇党委副书记何达凤说。

据了解,近年来,暨龙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新农人+农户”等合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种植高粱的积极性。今年,暨龙镇引导近200户农户参与高粱种植,种植面积2000亩 ,预计产量可达600吨,产值260多万元。

>>玉米丰收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眼下,玉米进入丰收季。我县丘陵山地间,昔日靠人力肩挑背扛的玉米收获场景已悄然改变,穿梭在田间的收割机让玉米在最采收佳期颗粒归仓减损耗,为粮食安全添底气,夯实 “米袋子” 根基。

在双龙镇付家山村的千亩玉米地里,3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协同作业。收割机可一次性实现摘穗、剥皮、脱粒、秸秆粉碎还田,10分钟左右,3台收割机陆续驶往转运车清仓,籽粒匀净的玉米倾泻而出。这繁忙而有序的丰收图景,正是我县在西南丘陵山区探索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为了提高玉米种植大户的效益,自2023年以来,我县从农机、农技、农艺融合的角度,推荐了宜机品种、耕制模式和适合西南丘陵山区的机械设备,农户种植积极性大幅提高。目前,全县玉米机收面积已超过3万亩,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本报文稿、图片、视频,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编辑:王阳 杜宏超 刘先华 李巧 陈治同 徐宏伟及通讯员提供)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电话】
(023)70606920

【丰都5G融媒消息投稿邮箱】
416418069@qq.com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广告热线】
70605077

【丰都5G融媒消息订阅方式】
本报免费赠阅,每周发5期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fdsjbty发送到10658600
电信用户编辑短信fd发送到10659206703
联通用户编辑短信kt#fd发送到10655745
即可完成订阅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    辑:李钟媛  徐宏伟
编    审:肖    敏 王    露
副总编:周国勇
本期总编:周雄兵

丰都新农人 乡村振兴 富民惠民 2025丰都两会 超燃!今天,丰都各界共赴这场“爱国之约”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