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建设50个共富农场,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这些共富农场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实现了“人人参与、村村实体”的发展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作过程中亮点频现,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武平镇香葱共富农场
资源整合聚合力
构建致富共同体
武平镇雪玉香葱共富农场的诞生,便是资源整合的生动实践。2023年5月,3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出资312万元,与企业共建1960亩香葱基地。面对村民“不愿流转土地”的难题,当地采用“自留地同等置换”“第三方确权”等办法,既保障了农户权益,又实现了连片种植。
“财政+村集体+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模式成效显著。包鸾镇肉牛共富农场由13个村集体与400户村民共同出资,财政配套基础设施补贴,撬动企业注入养殖技术与市场资源,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资金闭环。青龙乡肉牛农场吸纳闲置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计件工资”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仅务工一项每年就能增收2万元。
“我原来是在外务工,如今在农场负责喂料,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有2000~30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都是因为村上发展越来越好了。”青龙乡村民刘春梅说。
这种整合模式实现了“村村有实体、人人能参与”。312个村(社区)成立的30家强村公司,像纽带般串联起分散资源,让原本闲置的土地产生租金收益,零散的资金获得分红回报,富余的劳动力找到稳定岗位。
三产融合提价值
打造产销全链条
共富农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让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实现价值跃升。雪玉香葱农场的产业链布局颇具代表性:种植环节采用水肥智能喷灌系统,亩均产量提升30%;加工环节建成1万平方米厂房,10套洗葱设备日均处理鲜葱20吨,配套的4000立方米冷藏库让保鲜期延长至15天;销售环节则建立覆盖渝鄂6区县的直销网络。
“以前自己卖葱,沾着泥没人要,现在机器一洗,装袋就能发往超市,销路一点不用愁,价钱增加了,利润很可观。”负责加工车间管理的李红梅说。
包鸾镇共富牛场
肉牛产业同样形成闭环。包鸾镇农场引进良种肉牛,采用“牧草种植+集中养殖+冷链屠宰”模式,企业负责统一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将牛肉加工成冷鲜肉、牛肉干等产品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这种模式让肉牛出栏周期缩短15天,每头牛附加值增加800元。
全链条运作不仅提升了效率,更筑牢了抗风险能力。当市场波动时,加工环节能消化过剩产能;当运输受阻时,冷藏设施可缓冲销售压力。去年夏季高温期间,雪玉香葱正是凭借制冰设备和冷藏库,确保90%以上产品新鲜送达市场。
收益共享惠民生
激活乡村新动能
共富农场的落脚点,是让村民在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分享红利,实现“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在武平镇,村民既能获得每亩每年400元的土地租金,又能通过务工增收,一户农户全年综合收入可达3~4万元。
“祖祖辈辈靠这几分地吃饭,万一拿不到租金咋办?”武平镇村民王桂兰说,最开始自己心里还有所担忧,后来看到村集体与企业签订的保底租约,还能以土地入股分红,心里才吃下了定心丸。
村集体的收入也随之增加。雪玉香葱农场今年预计分红40万元,312个村平均可获1.28万元;包鸾镇肉牛农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这些资金被用于建设老年食堂、修缮村道、资助贫困学生。
三建乡共富渔场
截至目前,全县50个共富农场已带动超万人就业,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从香葱地里的忙碌身影,到肉牛养殖场的欢声笑语,共富农场正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创新实践,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成色更浓。
记 者:王 阳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