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近年来,县法院立足审判职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企业发展法治需求,通过创新司法服务模式、深化部门协同联动等改革举措,将司法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及,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书写着司法改革的民生答卷。
巡回法庭进园区:
让司法服务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没想到法院能把庭审搬到园区里,不仅帮企业解决了纠纷,还让我们现场学到了法律知识,这种形式太实在了!”重庆金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和瑜在旁听一场票据纠纷庭审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案件涉及重庆某建设有限公司与重庆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纠纷:原告重庆某建设有限公司因工程施工需要,将价值20万元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被告重庆某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支付货款。但因汇票未兑付成功,且原告重庆某建设有限公司另支付货款后,双方对票据归还一事未协商一致,致原告重庆某建设有限公司向县法院提起诉讼。
案件受理后,考虑到案件涉及企业经营,且具有典型性,县法院打破“坐堂问案”的传统模式,决定将庭审现场“搬”到工业园区。庭审中,承办法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组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双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充分发表意见,整个过程严谨规范。园区内20余家企业代表及周边群众到场旁听,直观感受司法审判的公正与严肃。
庭审结束后,法官趁热打铁开展“庭后一刻钟”普法活动,结合案件细节解读票据法、合同法等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针对企业在合同签订、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疑问提供专业建议。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这场庭审让我们明白,规范经营才能避免纠纷,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刘和瑜说。
“我们要让企业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屏障。”县法院民事审判二庭法官严艳表示,通过驻园区涉企法治服务站,法院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企业“家门口”,既能减少企业诉讼成本,又能以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宣传。
“丰和万家”聚合力:
多部门联动破解离婚纠纷治理难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针对离婚纠纷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激化、“民转刑”风险等问题,丰都法院牵头推出“丰和万家”离婚纠纷实质化解改革,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为婚姻家庭纠纷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近日,县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暨“六项机制”签约仪式,与县教委、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卫生健康委、县检察院、县妇联等部门共同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在离婚纠纷化解中的协同职责。这标志着我县婚姻家庭纠纷治理从“单一化解”向“多元共治”转变。
“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全流程、多维度的纠纷化解体系。”县法院副院长廖春丽介绍, “六项机制”涵盖风险排查、联调化解、心理疏导、诉后修复、反家暴协同、家庭教育指导等关键环节,通过“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下沉村社、网格化排查,对婚姻纠纷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在实际操作中,依托法院、司法所、派出所“一庭两所”基层治理平台,简易纠纷由村社调解员、法律顾问就地化解;复杂矛盾则通过部门联动精准移送,由专业团队介入调解;春节、中秋等家庭团聚的重点时段,还会开展专项排查,防止矛盾升级。此外,针对离婚案件中可能出现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家庭暴力等问题,机制还整合了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资源,帮助当事人修复关系、走出困境。
“以前处理离婚案件,法院往往‘单打独斗’,有些矛盾根源不在法律层面,调解效果有限。”严艳说,现在有了多部门联动,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有心理咨询师介入疏导;涉及家暴的,公安机关能及时固定证据;关乎孩子抚养的,教委和妇联会跟进家庭教育指导,“我们不仅要化解一起纠纷,更要修复社会关系,防止矛盾外溢。”
“家庭和谐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各部门通力协作,我们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用小家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大稳定。”廖春丽说。
编后语:
从服务企业的“园区法庭”到守护家庭的“丰和万家”,县法院的司法改革举措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以人民为中心。这些改革不仅是审判方式的创新,更是司法理念的转变:让司法走出法庭,贴近群众;让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治理”延伸。
在工业园区,巡回法庭的每一次开庭,都是一次生动的普法课,让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安心经营;在村(社区),“六项机制”的每一次联动,都是一次温情的守护,让家庭矛盾在多元化解中得到妥善处理。这些举措看似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让群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记 者:李倩倩
编 辑:李玉婷 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