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老师引路,热血青年奔赴延安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6269 更新时间:2025-08-22 15:40:45


8月21日,记者从丰都县城出发,山路蜿蜒,驱车爬上双路镇莲花洞村的山头,转而又盘旋而下,穿过一片李林,跨过一道小桥,在一个叫中登沟的地方,寻到了丰都籍抗战英雄刘厚忠故居——刘家院子。


房屋虽大部分已经倒塌,但还有一处角落保留着从前的样貌,黄土墙、黑瓦片,周围长出了一片新生植物,几棵大树绿荫如伞,枝繁叶茂。


刘德成(左)向记者介绍刘厚忠居住过的地方


89年前,刘厚忠正是从这片屋檐下出发,带着老师们播下的火种,一步步走向延安,走向抗日救亡的战场。


私塾里燃起革命“火种”


1917年11月,刘厚忠出生在刘家院子里。父亲作为丰都县城名中医的声望已让刘家衣食无忧。


为了让子女接受教育,家族长辈特意请了一位陈姓先生在院子里开设私塾,刘厚忠便是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学生之一。


刘厚忠1972年在南京长江大桥


双路镇莲花洞村四组村民刘德成是刘厚忠的族兄弟,如今还住在院子里。当问及关于刘厚忠的情况时,刘德成竖起了大拇指:“厚忠哥是抗日英雄,是刘家的骄傲!”


“厚忠哥小时候可不是个‘安分’的学生。” 刘德成笑着回忆,长辈们常说,刘厚忠脑子活、胆子大,上课总爱偷偷琢磨新鲜事,为此挨了陈先生不少戒尺。


有一次刘厚忠挨了打,不服气,当晚就写了首俏皮诗贴在先生的房门上:天上有个麻老鹰,地上有个陈先生,教书不专心,专打孩子们。可陈先生非但没生气,反而笑着对刘厚忠说:“你这孩子,脑子灵光,就是心思没全用在学习上。”


旁人都看得出来,先生实则内心很器重刘厚忠,不仅教他书本知识,还经常给他讲外面的世界,讲共产主义思想。

“先生知道他聪明,说他是块干大事的料。”刘德成说,这份“器重”,让陈先生成为了刘厚忠最早的革命思想启蒙老师。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刘德成从长辈那里听到了刘厚忠离开丰都的消息。可当时谁也不知道他要去哪里,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未曾告知。

刘厚忠(右一)与其夫人(右二)1950年合影


“他母亲只知道他要离家去远方,没有路费,特意卖了家里的一些蜂糖,换得的钱给他当盘缠。后来才知道,曾经大家眼中的‘调皮’娃娃居然是去延安抗日救国了。”刘德成说。


“学联”风波后看清方向


在去延安之前,刘厚忠曾于1936年考入丰都县立中学,在那里读了两年书。这两年,是刘厚忠抗日救亡思想逐渐坚定的两年。


丰都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蒋少荣介绍,那两年,刘厚忠和同学们在进步教师的指引下,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成立学生自治会;募集寒衣支持抗日战士;周末组织抗日宣传队,到乡里宣传演讲,让乡亲们知道日寇来了该怎么办。

县立中学学生刘厚忠(二排左二)


为了进一步凝聚抗日救亡力量,进步青年们发出倡议,希望在当时县城各中学(县立中学、适存女中、平都中学)组建“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作为县立中学的积极分子,刘厚忠主动承担起牵头任务,他手写了一份申请,递交给国民党县党部,还联合适存女中、平都中学的学生,开了三次筹备会,约定在县城民乐园召开成立大会。


可到了开会那天,国民党县党部的答复迟迟不来。


“后来才知道,他们根本不想批。”刘厚忠在手稿里写到了当时的情况。


当时有同学急了,说:“不批,我们也要成立。”大家便硬着头皮在民乐园挂起了“学联成立大会”的横幅。


可意外还是来了:适存女中的代表没来,原因是她们的老师被国民党县党部约谈,不准学生参会;县立中学的老师匆匆赶来,劝大家别硬碰硬。最终,这场满怀热血的成立大会,在一片遗憾中草草结束,“学联”也成了热血青年们“未完成的心愿”。


“学校告诉我们,我们被国民党县党部认定为学生中的‘捣乱分子’。”那时刘厚忠真正明白,有些路,不是靠热血就能走通的,要救国救民,得找一条真正能行得通的路,奔赴延安便是那条路。


三位老师照亮前行的路


根据县委党史研究室保存的刘厚忠手稿记载,在他的中学阶段,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并且给予了他较大的帮助,分别是董维藩、朱芳淮、朱泽淮。


董维藩的语文课总像“故事会”。这位能同时教数理化的“全才”,常给学生讲“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的英勇事迹。“董老师经常约我们在名山后面的一个破庙里开会。”刘厚忠回忆,庙里没桌子,大家就坐在地上,听董老师讲抗日救亡的道理,他说:“青年人要敢担当,国家有难,我们不能躲。”

刘厚忠故居


1938年,刘厚忠和几位同学决定去延安,董维藩知道后,没有阻拦,反而连夜写了一封介绍信。


朱芳淮本是适存女中的英语教员。在讲课之余,他自然而然会讲到共产党的主张,讲大众哲学。让刘厚忠记忆深刻的是,一次课堂争论中,面对质疑者的嘲讽,他猛地一拍讲台,用英语嘶吼:“I struggle for the cause of the labouring masses(我为劳苦大众的事业而奋斗)!”


“他当时又用汉语重复了一遍,语气特别坚定。”刘厚忠在手稿里写道,那一刻,他再一次深刻明白了“信仰”是什么——是哪怕有人反对,也敢大声说出自己的追求。


最让刘厚忠念怀的是朱泽淮。在刘厚忠的记忆里,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脸上挂着温和的笑,话语深厚诚恳,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他不常给学生们上课,但总在课后找进步青年交谈,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他总说 “延安有一群人,在为老百姓的好日子奋斗”,这句话照亮了刘厚忠等进步青年前行的方向。后来,在大家离校去陕北前,他也给刘厚忠一行写了介绍信。


奔赴延安全身心抗日救国


1938年6月2日,刘厚忠和5名同学揣着两封介绍信,踏上奔向延安的路。当天正是农历端午节,长江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家都在心里暗自欢喜:“这是乡亲们在给我们‘送行’哩!”


奔赴延安的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刘厚忠和同伴们躲过国民党的封锁线,穿过连绵起伏的大山,靠干粮和野果充饥,走了整整一个月,才终于抵达陕北。


在陕北,刘厚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西安吴青训班、延安抗大学习,后来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


可战争的残酷,很快让他尝到了失去的滋味——同行的几位伙伴,有的在执行任务时负伤牺牲,有的在根据地因不辞辛劳患病牺牲。每次想起他们,刘厚忠都深感惋惜,可惜他们没能亲眼看到抗战胜利。


此后的岁月里,刘厚忠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本分。抗战胜利后,他接连投身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那枚伴随他多年的党员徽章,始终别在胸前最显眼的位置,如同他一生不变的信仰,在岁月里熠熠生辉。


2020年,103岁高龄的刘厚忠在上海与世长辞。记者多方寻访,未能找到太多关于他抗战经历的细节,他几乎没有向家人、同事炫耀过自己的功劳。唯一留下的,是厚厚一叠手稿,里面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党是伟大的、亲切的,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我做了一些一个共产党员应做的工作,这是应该的。”


记 者:郑 莉 张建华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

争做丰都文明人 共创全国文明城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丰都抗战记忆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抗战烈士异乡独眠85载 渝鄂两地半个世纪接力寻亲终”相见”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