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记者 李达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刚承包到户,我家和很多农户一样,都把土地当成了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还经常为争边角与邻里发生吵架纠纷。后来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就把自家土地交给父母打理,有的甚至撂荒了。”近日,名山街道大梨树村三组村民高燕说。
高燕今年43岁,出生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初期,虽然没有经历过“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苦日子,但当她长大成年后,还是接过了父母手中的锄头,干起了农活。婚后,高燕和丈夫去了沿海地区打工。
夫妻返乡创业
高燕夫妇去过福州、厦门、台州、广州等多个城市,虽然没有文化和一技之长,但有力气、吃得苦、受得累,他们毅然选择了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干就是十多年。
“开始几年孩子小,看到爸爸妈妈背上行李出门,就扯住裤腿不让走,哇哇大哭,哭得我的心七上八下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但还得让父母抱住孩子忍心离去。”高燕说。
在外打工的日子,高燕和丈夫再苦再累都能忍受,唯独夜里静下来时,那份对孩子和父母的思念总是挥之不去。
2019年,孩子开始升入高中,父母也快奔七旬,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于是高燕跟丈夫商量说,等年底回家了就不再出门打工,守在家里陪伴父母,同时照顾孩子读书。
过完春节,高燕对丈夫说:“你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整理出来,以后就安心在家种地吧。”结果丈夫不但把自家土地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把附近农户无劳力耕种的撂荒地拾掇了出来,七七八八加在一起,有50多亩。眼看就要到春播时节,种什么、怎么种,夫妻俩一筹莫展。
种养结合提升效益
“我们没有技术,也没有好的项目,要不就种植传统农作物吧。”高燕对丈夫说。于是,她跑去镇上的农资店买回20公斤玉米种子,搞起了肥球育苗。
玉米生长拔节期间,夫妻俩又在地里套种红苕,而在田边地角,能够栽种一窝南瓜,就尽量栽种,使其不让有闲置的地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茬,他们不仅玉米获得了好收成,红苕也获得了丰收。同时,南瓜从开花结果后,他们就开始摘嫩南瓜卖,卖不完的留蓄老南瓜,最后老南瓜也采摘了一两吨。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和喜悦。高燕把玉米用于做饲料,养殖了生猪、鸡鸭等畜禽。将采挖的红苕能卖的就卖,不能卖的全部加工成苕粉卖,加工留下的苕渣,同样可以做畜禽的饲料。而畜禽养大育肥后,销售出去同样是一笔收入。
就这样,通过种植带动养殖,加上搞农产品加工,夫妻俩一年挣得的纯利润,并不比双双外出打工少,同时还照顾了家里老人和孩子。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自然过得滋润,慢慢地还有了积蓄。
盘活更多撂荒地
为了扩大收益,下半年红苕采挖结束后,高燕和丈夫把土地整理干净,就适时栽种一茬榨菜。一般立冬前后移栽秧苗,来年初春采收青菜头,完了把土地收拾出来,又可以继续种植玉米等其他作物。一茬接一茬,年复一年,春种秋收,也就有了收入。
“榨菜只要选好了品种,适时育苗和移栽,生长期田间管理得当,亩产2000公斤不成问题。按近几年收购价最低每公斤0.6元折算,一亩地的产值就是1200元。”高燕说。采收榨菜后,留在地里的茎叶腐烂后,还可做下茬玉米等作物的养分,减少了肥料投入成本。
眼下又到了玉米成熟采收时节,把玉米棒子弄回家晒上两三天,即可脱粒。同时,要把采收玉米后的秸秆从地里清除,给套种的红苕留出空间和阳光,利于后期生长。
“以后,我和丈夫要把周边的撂荒地都激活,通过复垦种上庄稼,让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高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