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以文化播种希望 ——记丰都好人陶世权

来源: 浏览量:1801 更新时间:2025-08-20 12:31:47

陶世权播放广播


记者 邓尧予

2024年7月11日凌晨,仁沙镇暴雨倾盆,危险迫在眉睫。在镇文化服务中心那间小小的应急广播室里,54岁的陶世权喉音嘶哑,却字字如锤,通过194个高悬在村庄上空的喇叭,将警示与指令一遍遍砸向风雨飘摇的夜:“仁沙的父老乡亲请注意!立刻行动,有序转移到空旷高地!”

那夜,1587名群众安全撤离——陶世权的声音,成了穿透洪水的生命哨音。

从田埂到文化阵地的跋涉

2000年,陶世权从涪陵农校毕业,毫不犹豫地背起铺盖卷回到家乡,进入仁沙乡(现仁沙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白天,他挽着裤腿在泥泞的稻田里,手把手教乡亲们育秧防虫;夜晚,又踏着星光与村干部走访村民。

一年后,乡里机构改革,文化广播服务站急需人手。领导找到这个公认“肯钻研”的年轻人:“世权,去搞有线电视吧。”面对全然陌生的领域,他没有丝毫犹豫。从此,田间地头常出现他肩扛工具箱、跟随老师傅攀爬线杆的身影。

技术难题像一道道田埂横亘眼前,他不厌其烦地“打破砂锅问到底”,更自费跑到县城书店抱回有线电视技术教材,一字一句啃下艰深知识。仅用一年,“农技员”陶世权蜕变为能独立规划线路的“土专家”。

当清晰的电视画面第一次跳跃在村民家中电视机上,陶世权第一次真切触摸到文化传播的脉动。

2006年,仁沙乡文化服务中心成立,陶世权担任主任。彼时的仁沙镇14个村,竟找不出一间像样的图书室。

面对现实窘境,陶世权带着一股韧劲开始奔走:深入调研村民所需,竭力向上争取资金,巧妙盘活各村闲置的村委会房屋。2009至2011年,三年艰辛浇灌终成绿荫——镇图书室和14个村的“农家书屋”相继落成,全部通过市级验收。

七星寨村共产党员向哲兰大姐被他的热忱打动,主动请缨义务管理书屋多年。她朴素的话语道出深远期盼:“带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将来就有多条出路。”当管理员张兴海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时,他动情地说:“没有陶主任手把手教我们分类、登记、上架,这些书早成了摆设!”

在急流与时光中挺立

2021年,一套覆盖全镇的应急广播系统在仁沙落地生根。194处音柱与大喇叭,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村落肌理。陶世权深知其重,日常维护一丝不苟。

2024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凌晨,陶世权带着谭微、周诗两名年轻同事冲进广播室。窗外暴雨不停地下,陶世权扑到话筒前,声音因高度紧张而颤抖,却异常清晰坚定。

那夜,1587名群众安全撤离。那些遍布山乡的喇叭,从此在村民心中有了别样的温度——那是陶世权用责任点燃的、永不熄灭的安全信号。

陶家坪村的陶氏宗祠,一座历经近百年沧桑的木瓦建筑,在风雨侵蚀下摇摇欲坠。

2022年,村民陶晓荣和村支书张国茂忧心如焚地找到陶世权:“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手里!”这一声叹息,重重敲在陶世权心上。

陶世权奔走相关部门,详陈保护价值与紧迫,广泛联络社会贤达,更发动村民群策群力,募集修缮款项与物料,古老的祠堂终于焕发新生。

以陶氏宗祠为依托,仁沙镇精心打造了“新丰书院”文化品牌。乡亲们捐赠的犁耙、纺车、风车、水缸,还有那棵见证村庄百年的老桑树,都被保留下来。

“要让娃儿们记得住乡愁。”陶世权表示,昔日沉寂的宗祠,如今书声琅琅,成为非遗传承的课堂、村民议事的厅堂,更化身为一年一度“村晚”的闪亮舞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盛宴已在此延续了十六个春秋。

如今,55岁的陶世权,步履依然匆匆。他的日程表上,农家书屋的书籍更新需要协调,应急广播设备的日常巡检不能松懈,新丰书院的活动安排要精心策划,乡村旅游与体育健身······

从青春勃发到年过半百,二十七载光阴,他如同一棵巴山渝水间倔强的黄葛树,将根系深深扎进基层。


丰都新农人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乡村振兴 富民惠民 大山里的夫妻“摩托120”:十年守护,465颗心的“定心丸”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