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警惕儿童电话手表使用功能的偏移!

来源: 浏览量:1810 更新时间:2025-08-18 10:02:39

记者 李倩倩

作为家长与孩子间“安全纽带”的儿童电话手表,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孩子们对电话手表的依赖与日俱增,吃饭、玩耍、学习都机不离手。手表的功能也不断叠加,从基础的通话、定位,扩展到社交、游戏、视频、支付等,俨然成了“迷你手机”。这种功能的膨胀与孩子的过度依赖,让电话手表一步步脱离了“守护安全、便捷沟通”的本心。

依赖成瘾:

从“必要联系”到“寸步不离”

“早上出门忘带手表,孩子在门口哭了半小时,说‘没手表就没法跟同学聊天,也不知道自己走到哪了’。”家长刘女士的经历,道出了不少家庭的困扰。今年1月,她给上三年级的儿子买电话手表,本是为了放学后能联系上孩子,可不到半年,孩子就对这块手表产生了强烈依赖,吃饭时刷手表里的短视频,连睡觉都要把手表放在枕头边。

记者在多所小学走访发现,类似的“手表依赖症”并不少见。85%的学生表示“一天不戴手表会觉得不舒服”,60%的学生会在课间用手表进行社交互动,30%的学生承认“写作业时会偷偷玩手表里的小游戏”。“有个学生因为手表没电,整节课都坐立不安,频频看教室门口,担心家长联系不上自己。”我县一家小学班主任王老师无奈地说。

这种依赖背后,既有孩子社交需求的驱动,也有家长的“间接纵容”。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不哭闹”,默许他们用手表玩游戏、刷视频。还有些家长将手表的“实时定位”功能当成“电子围栏”,孩子稍微偏离定位范围就会通过手表追问,反而让孩子觉得“只有带着手表才安全”。

功能越界:

从“沟通核心”到“功能堆砌”

电话手表功能的“膨胀式发展”,是其脱离初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儿童电话手表”,发现多数产品的宣传重点已偏离“通话”“定位”。某品牌主打“AI学习+短视频+社交圈”,宣称“孩子能边玩边学”;另一款则强调“支持微信聊天、移动支付、游戏下载”,售价高达千元。而那些仅保留基础功能的“简约款”,往往被淹没在商品列表中,销量不足功能复杂款的三分之一。

“家长总觉得功能多等于性价比高,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跟着市场走。”我县一家销售儿童手表的老板透露,三年前店里卖的电话手表,80%都是只有通话和定位功能的基础款,现在反过来了,80%的销量来自带社交、游戏功能的“智能款”。

“手表的社交功能没有严格的内容审核,孩子很容易接触到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在互动中产生冲突。”王老师说。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手表的“游戏付费”功能缺乏家长监管。

心理医生提醒:

合理使用警惕“数字依赖”

“低龄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手表的即时反馈和社交互动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依赖,长期下来可能影响现实社交能力和专注力。”县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唐光剑介绍,3~12岁是孩子建立“现实社交模式”的关键期。如果孩子长期依赖手表的虚拟社交,习惯了“发消息不用等回应”“不高兴就拉黑”的线上互动,容易在现实交往中变得缺乏耐心。

此外,家长在为孩子选购电话手表时,应优先选择仅保留通话、定位、紧急呼救的基础款,主动关闭社交、游戏等非必要功能,避免孩子被冗余功能分散注意力。还要和孩子约定使用场景,如上学时仅保留紧急通话,睡前1小时必须摘下,用闹钟、计时器等物理工具替代手表的“时间管理”功能,减少孩子对设备的依赖。

“儿童手表的价值,在于‘需要时在,不需要时不打扰’。只有让它回到‘安全工具’的本位,才能既守护孩子的成长,又不剥夺他们在现实中探索世界的机会。”唐光剑说。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凤鸣平都 县委常委会举行会议 县委书记张国忠主持并讲话 【凤鸣平都】文化地标激发城市新活力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