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董红梅采摘辣椒
记者 李巧
八月的骄阳炙烤着龙河镇石堡村的土地,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宛如一串串燃烧的希望,一位皮肤有点黝黑却目光如炬的女性正弯腰采摘辣椒,动作娴熟而利落。她叫董红梅,是一名从打工妹到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农村创业者。
一位母亲的“产业突围”
“2015年,为了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我从福建的服装厂辞职。”谈及过去,董红梅带着一丝感慨。1987年出生在龙河镇金子庙村的她,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怀揣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外出打工,又因家庭责任回归家乡。
回到龙河镇后,董红梅做过金融贷款销售员,但内心始终渴望找到一条真正能扎根乡村的道路。2016年,她以“本土人才”身份来到石堡村,2018年担任综合专干,负责乡村振兴和党建工作。
“走村串户时,我看到大片土地撂荒,年轻人外流,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她指着远处的山丘说,“那时候我就在想,能不能把传统农业升级,让土地生出‘金疙瘩’。”
2023年,一个转折点出现了。当时,村里种植的大米、玉米因市场饱和,价格低迷。董红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年7月,她随村委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赴梁平区考察辣椒产业。
“在梁平的辣椒基地里,我发现一亩辣椒的收益竟是传统作物的好几倍。当时我就觉得,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产业!”董红梅说。
但董红梅没有盲目行动。她还前往利川县团堡镇,深入学习辣椒种植技术和市场经验。
“利川的辣椒种植户告诉我,关键要选对品种、管好水肥。”她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考察心得。2024年1月,她邀请梁平专家到石堡村考察土壤和气候,最终选定美人椒和二荆条两个品种。
“当时,专家说我们的土地适合种这两种辣椒,我心里面的一块石头就落地了。万一不合适种植辣椒,那不得心疼死呀。”董红梅说。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24年3月,董红梅和家人承包了110亩土地,以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又投入数万元购买辣椒苗。5月,正当辣椒即将成熟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摧毁了8亩辣椒田。
“那天晚上我蹲在田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董红梅说,“但镇里干部第二天就来了,帮我申请灾后补贴,免费送来肥料。”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2024年,董红梅的辣椒产量达160多吨,均价1.7元,销售额突破40万元。
“看着一车车辣椒运出去,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她笑着说。如今,她的辣椒田已成为石堡村的“明星产业”,每到采摘季,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身影。
一本笔记本写满“辣椒经”
走进董红梅的家中,书架上摆满了《辣椒高效栽培技术》《有机农业指南》等专业书籍,床头柜上还摊着一本写满笔记的笔记本。
在辣椒田里,董红梅是“行走的技术手册”。她蹲下身,拨开一株辣椒的叶片对记者说:“你看,这片叶子有点黄,说明缺钾,得补点草木灰。”
董红梅的“辣椒经”不仅写在纸上,更体现在田间管理上。她坚持使用有机肥,采用生物嫁接膜技术。“有机辣椒价格高,市场好卖。”她解释道。
“董红梅要求比较高,摘辣椒不能用力扯,否则伤植株。”村民冉广素说。“她连施肥的时间都算得精准,我们跟着学,产量真提高了!”
除了辣椒,董红梅还探索辣椒、油菜轮作模式。2023年,她种植的油菜销售量达到120吨,纯利达到10余万元。
“这个轮作模式目前已经成熟了,只需要按部就班进行就行。”董红梅说。
一株辣椒带动“产业链”
董红梅的成功,点燃了石堡村的创业热情。村民何子方曾因缺乏技术不敢尝试,2024年他鼓起勇气种了20亩辣椒,从选种、购买到销售全流程向董红梅取经。
“董红梅很大方,她不会觉得别人种植了就会影响到她。她把她会的都在免费传授给我们这些村民。”何子方说。如今,他的辣椒田已初见成效,收入增长了几万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董红梅说。在董红梅的带动下,石堡村已有十余户村民加入辣椒种植行列。
辣椒产业不仅富了村民,还解决了就业问题。采摘季时,董红梅的基地每天需要40余人,年支付劳务费超30万元。“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石堡村村民廖仕兰说。
资金短缺曾是董红梅最大的困扰。2023年,她申请到20万元新农人免息贷款,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农人培训。
“我还在尝试种植仙人掌和芦荟,看看能不能成功。我就想着多试试,看看能不能多一条路。”董红梅说。
从打工妹到新农人,从一个人致富到带动全村共富,董红梅用一株辣椒,写就了一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