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从本期起,中国共产党丰都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丰都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丰都抗战记忆”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将循着时光的足迹,通过采访研究抗战历史的专家学者,以及丰都抗战先烈的后代,挖掘丰都抗战历史,讲好其文物、照片、视频、书信、回忆录等背后的故事,让烈士精神从历史深处走进当下,融入时代血脉,更清晰地映照出丰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用赤诚与坚韧书写的抗战贡献。敬请关注!
在湖北省应城市
有一个拥有七百年历史的地方
这个地方曾经一直叫葛逢岗
如今
当地地图和行政文书上
标注的却是“季伟村”
季伟村村民文化广场(余建国 摄)
季伟村,一个宁静而又特殊的村落,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在原季伟小学院内,红砖墙围出一片静谧庄严之地。庭院中间,纪念碑巍峨耸立。大门之上,“浩气贯长虹,丹心载史册”十个大字苍劲有力,格外醒目,时刻彰显着英雄的不朽荣光。
季伟烈士陵园(余建国 摄)
这,便是季伟烈士陵园。
2025年8月14日,年已花甲的村民张杰元像往常一样,骑车载着工具,早早来到陵园。他是季伟烈士墓的忠实守护者,每个星期都会来到烈士墓前,认真打扫卫生、整理祭奠物品。
季伟烈士墓
在季伟村,像张杰元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世代守护着季伟烈士墓。
2024年12月14日,湖北省寻找抗日烈士亲人志愿者蔡国元,前往重庆市丰都县为季伟烈士寻亲。
季伟为什么得到
湖北省应城人民如此的敬仰?
地名的更迭
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故事?
湖北应城和重庆丰都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带着这些疑问
记者多方采访,揭开了谜团
一九三七年,适存女中女子篮球队合影。前排右起第一人为王德英(季伟)
奔赴延安抗日救国
“姨婆的一生,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她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采访中,季伟的姨侄孙女黎安丽无比自豪地讲起了季伟奔赴延安的故事。
1914年,季伟生于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原新城乡举人湾),原名王德英,自幼聪慧活泼。1932年,她考入四川省丰都县适存私立女子中学,在这里,她受到中共地下党员教师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逐步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8年,王德英前往重庆求学。同年5月,她入了党。
此后的日子里,王德英更加忘我地投入革命工作。她在沙坪坝举办妇女识字班,将《妇女解放歌》教给纺织厂女工;在北碚夏坝创办战时儿童保育院,让流离失所的孩子在敌机轰炸中仍能听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
她看到一些有志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前线,十分向往。就和同窗好友一起向学校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奔赴延安。
1938年8月,她拿着盖有西北军司令杨虎城将军印章的通行证,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终于到达陕北延安。随后,党中央把她安排到中央组织部干部训练班学习,并担任班干部,常常代表全班同学聆听毛泽东的演讲。
同年10月,这个生于山区的女儿,褪去蓝布衫换上了八路军军装。王德英认为自己虽然在伯、仲、叔、季排行中属最末,但即便是老幺,也要有伟大的理想,做一个对人民有伟大功绩的人,遂改名季伟。
1939年,季伟于延安抗大二期毕业,组织安排她到前线工作。临行前,她在给丰都适存女中共产党员教师石大城的最后一封信中写到:“我将到抗日前线,让芦苇荡成为埋葬日寇的坟墓。”
这封信被石大城贴在学校阅报栏最显眼的位置,吸引了数百名师生驻足。在她的感召下,丰都青年参军人数逐月攀升,仅新城乡就有127名热血儿女奔赴抗日前线,其中包括她的堂弟王梦麟。
点燃烽火血洒湖乡
应城市九届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余建国对季伟一生进行了全面走访调查,谈起季伟在敌占区的英雄事迹,他心中涌起无尽的崇敬。
到前线后,季伟先到上海给邓颖超当秘书,后到河南确山、湖北应城等地开展抗日工作。
在应城,季伟担任县委妇女部部长兼第一区区委书记,积极组织妇女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日伪在鄂豫边区设立了600多个据点,应城因产膏盐,成为日伪据点最稠密的区域之一,日军第四师师团长北野盘踞在应城,日伪汉奸、密探、国民党特务不断屠杀群众,袭击我军。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群众接近共产党,有很多顾虑,开展妇女工作困难重重。季伟带领骨干,到湖区办妇女干部培训班,并亲自讲课。短短一个月时间,动员40名青年参军抗日,还为新四军做拥军鞋355双、慰问袋1500多个。不到三个月时间,她便走完了应城的山山水水,组织妇救会员三万余人。
同时,为我党培养了一批女干部。在全县各级领导层中,都配有女干部,有的还担任了女区长、女乡长。曾有其他干部多次劝季伟离开湖区,避免日伪搜捕。季伟却说:“越是艰险的地方,干部越要身先士卒,带头搞好工作,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40年9月14日夜,季伟在三湾村村南的贺忠华家刚刚主持完妇救主任会议,突然接到情报,城关镇和黄家滩的日、伪军要出来扫荡。当她在巡查岗哨中发现伪军的胶鞋印从田埂延伸到芦苇深处时,立即意识到汉奸出卖了他们。
“分头走!”季伟将队员推进芦苇荡,自己返身朝枪声密集处冲去。雨中,她打倒三个伪军后,自己的腿部也中弹了。鲜血混着雨水顺着裤管流进草鞋,她咬着牙,爬进附近藕田。就在这时,岸上传来伪军区长吕华奎那尖利的嚎叫:“活捉女共党赏大洋五百!”
季伟看到同志们安全转移后,料到自己可能被捕。为了不让敌人从她口中得到党的机密,她毅然咬断自己的舌头,最后因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
季伟牺牲后,季伟村几位渔民含着泪,用芦苇席子裹住季伟的遗体,悄悄地将她安葬在张集村三湾熊家门头的藕田旁。为了防止日伪军破坏,他们没有特意在墓地上堆起坟头,看似一块普通的农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的老人总会指着这片藕田,轻声对孩子们说:“这里睡着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英烈永存精神不灭
1940年9月18日,中共应城县委为了悼念季伟烈士和纪念她为抗战作出的伟大贡献,在追悼大会上宣布,将季伟牺牲地命名为“季伟乡”。
王家老宅新建房屋
后来,由于行政机构不断变化,曾分别改为季伟公社、季伟乡、季伟管理区。2000年,管理区机构被撤销,改为“季伟村”,而这一名称自1980年起沿用至今,成为湖北省孝感市唯一以抗日烈士命名的行政村。
1963年清明节,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专程来到季伟牺牲和安葬地熊家门头藕田旁边,行三鞠躬礼后说:“好战友安息吧,季伟乡的人民,应城人民会记得你的。”
王亦禹(右一)向记者介绍季伟家的古井
1984年,季伟的战友张国进自费买了一口红漆柏木棺,将烈士遗骨移至季伟乡长湾一禾场边安葬。后因道路改造,再次迁到现在的季伟烈士陵园。
2024年9月,湖北应城和重庆丰都两地共同举办“纪念季伟烈士诞辰110周年暨英雄事迹研讨会”时,季伟的侄儿王亦禹写了一封“迟来的家书”。
梁家顺老人讲述季伟烈士故事
如今,季伟烈士陵园已成为应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5年8月6日,天气晴朗,记者一行驾车来到季伟出生的地方——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七组(原新城乡举人湾)。
季伟的烈士证书
这里三山环抱,王家老宅上已新建了房屋,新主人常年在外打工,屋后那口百年古井依然装满清泉,屋旁芭蕉树亭亭玉立……
这一切仿佛告诉世人,如今的美好生活,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季伟一样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季伟了不起,是我们村的骄傲。”梁家顺老人说话吃力,不停竖起大拇指赞扬。
季伟村党支部书记张四明说:“季伟烈士的精神是村子发展的动力源泉,一定会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让季伟村变得越来越好。”
王家老宅蜿蜒伸向远方的路
站在古家店村向远方眺望,成片的稻田泛着金黄,新修的乡村公路蜿蜒伸向远方。
丰都,王德英出生的地方
应城,季伟曾经战斗过的热土
地名就是活着的历史
它提醒我们
今天的安宁从何而来
它更激励我们
要像季伟那样
为家乡、为国家拼出更好的明天!
记 者:杜成波 张建华 林雪琴 彭荣庆
通讯员:余建国
编 辑:李玉婷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