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8月7日立秋,9日迎来末伏。广东本轮强降雨结束,高温强势回归。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大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刘旭生教授提醒,今年的“秋老虎”是只“湿性秋老虎”。
“湿性秋老虎”要如何应对?暴雨高温交织中如何养生保健?“立秋不争贴秋膘,末伏湿热拍八虚。”刘旭生给出养生金句,并奉上中医实用妙招。
小心“湿性秋老虎”
立秋已过,岭南暑湿仍盛。刘旭生提醒,要当心今年的“湿性秋老虎”出动。
气象部门预报,今年立秋期间,广东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连日暴雨后又将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将持续达35℃以上。高温与连日暴雨带来的湿度形成“湿热夹击”之势,呈现“湿性秋老虎”的特点,中医称此为“长夏湿困”,容易引发疲劳、皮肤湿疹、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刘旭生提醒,这段时间,天地间湿气氤氲,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隐患“湿邪困体”——外界的湿气如烟似雾侵袭,而体内的湿浊又胶着难化,内外交困,最易缠绵为患。在经络脏腑间流连徘徊,日久则成顽疾。因此,广东人常挂在嘴边的“祛湿”,此时正是重点。
刘旭生建议,可采用拍八虚这种古法运动。每日晨起拍打两肘窝、两腋窝、两髀(腹股沟)、两腘窝(膝盖后侧)各36下,可疏通经络,排出体内湿浊,特别适合岭南湿热气候下,改善关节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立秋养生可关注这四大穴位:每日按压或艾灸丰隆穴,助化痰湿,尤其适合痰湿内蕴者;每日揉按阴陵泉穴,健脾渗湿,改善小便不利、水肿;掐按合谷穴,解表清热,预防空调病引起的头痛、鼻塞;睡前按摩三阴交10分钟,可调经安神、舒缓情绪。
留意两个养生误区
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但高温高湿不减。9日进入三伏天末伏后,中医提醒,此时暑湿未退,秋燥渐生,养生要兼顾祛湿与润燥,但很多人此时会进入两个养生误区。
误区一:盲目进补。虽已立秋,但“秋老虎”肆虐,暑湿之气仍盛,人体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若急于“贴秋膘”,食用过多肥甘厚味之品,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浊内生,酿生痰湿。尤其近期仍会时有阵雨,外湿与内湿相合,更易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黏滞等湿困脾胃的症状。
误区二:秋行夏令。炎热的三伏末伏,不少人还在持续吃冷饮、吹空调和熬夜。刘旭生表示,这些习惯会加重湿气淤积,引发腹泻、关节痛、易感冒等健康风险。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同时也会损伤脾阳,引起恶性循环,“即便夏天也不建议这样做”。
“祛湿并非易事,需要借助人体阳气的力量。就像太阳蒸发晨露,需要体内充足的正气来化湿为气,驱邪外出。”刘旭生提醒,既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原则,又要结合岭南地域特点灵活调整,通过药膳调理、穴位按摩、导引运动、起居调摄等多管齐下,达到“祛暑湿而不伤正,防秋燥而不助湿”的平衡状态。(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揭西娜 查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