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清晨的柏木园村
弥漫着柏树枝的清香
循着炊烟
记者来到了廖江林的腊味工坊
还未进门
便闻到老腊肉醇厚的烟熏味道
廖江林正拿出他的腊肉进行展示
廖江林是一名90后。从最初家人的不解、村民的质疑,到如今年产值突破50万元、带动20多户村民增收,这位大学生用一片片琥珀色的腊肉,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故事。
从都市设计师
到乡村“守艺人”的蜕变
廖江林小时候一直生活在柏木园村,直到初中才搬到丰都县城。后来,他凭借努力考入重庆交通大学,就读于艺术设计专业。
2020年春节期间,廖江林目睹奶奶将400斤年猪肉制成腊肉时,敏锐发现,这个千年传统美食竟缺乏全国性品牌,市场上充斥着工业化速成品和小作坊季节性产品,真正坚持古法慢熏的寥寥无几。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全国腊肉市场规模庞大,但普遍存在重效率轻品质的问题。
这一发现促使当时在重庆某上市公司担任设计师的他毅然辞职返乡。
“全家都反对,觉得大学生回家熏腊肉是浪费学历。”廖江林说,但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创业机会,更是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好时机,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2021年,廖江林正式返乡创业,但是遭遇了重重困难。村民们起初难以理解这位“见过世面”的大学生。
“我提着腊肉去县城平都菜市场摆摊,隔壁摊位的叔叔阿姨们都摇头说,你读那么多书咋回来卖腊肉?”廖江林无奈地说。不仅如此,刚开始在平都菜市场摆摊时,由于缺乏知名度和稳定的客源,一天都卖不了多少斤腊肉,收入微薄,连维持基本运营都成问题。
面对这些困境,廖江林没有退缩。他一方面不断通过朋友圈营销,分享腊肉的制作过程、独特风味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吸引亲朋好友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帮扶展销会。展销会上,他热情地向顾客介绍产品,邀请大家品尝,凭借腊肉独特的口感和品质,逐渐打开了市场。
在一次展销会上,廖江林成功卖出10头猪的腊肉,收入超10万元,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此后,他的生意越来越好,2023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2024年4月门店开业后,年产值更增至50多万元。
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经营间
寻找平衡点
走进廖江林的腊肉工坊,仿佛踏入一座时光交错的美食博物馆。左侧腌制间里,工人们正将白酒均匀喷洒在分割好的猪肉上——这是廖江林从奶奶处习得的“杀菌提香秘方”。右侧熏房内,50多岁的老师傅手持铁铲,将柏树枝轻轻覆在炭火上:“火候是关键,得让烟慢慢渗进肉里,急不得。”
古法制作腊肉,依赖人工经验,不同师傅的手法和火候把握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腊肉品质参差不齐,如何保证每一批腊肉的品质稳定是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廖江林一方面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制定详细的标准操作流程,让每一位工人都能熟练掌握古法制作的精髓,确保每一批腊肉都能达到高品质标准。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源于廖江林对市场的深刻洞察。现在消费者要的是“可追溯的安心”。他打开手机展示抖音账号,2.3万粉丝中,不少是因“云监工”生产过程而成为回头客。镜头里,廖江林会现场切开腊肉,展示“肥不腻口、瘦不塞牙“的琥珀纹路。
2023年,三建镇政府食堂成为首批团购客户,工作人员李芳尝过腊肉后惊叹:“比我们自己熏的还地道!”
一片腊肉
串起的乡村振兴链
62岁的村民廖伯祥算起账来眉开眼笑:“我家养了几头粮食猪都是廖老板买了去,实实在在让我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如今,廖江林的作坊已经间接惠及20多个农户。他拥有了自己的门店进行售卖腊肉,但是依旧是以零售为主,渠道销售为辅。同时,他注重品牌建设,精心设计产品包装,挖掘腊肉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明年我要再修10个烟熏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我要大力打开渠道进行销售,比如与学校食堂、餐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线上销售平台,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廖江林说。
记 者:李 巧
编 辑:李玉婷 邓尧予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