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近年来,我县部分乡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当地好山、好水、好生态这一核心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村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合力谱写就业创业“致富曲”,让乡村振兴之风在山水之间激荡。
九重天景区九天揽月桥
把山上风景变成“真金白银”
“以前村内的莲花山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土地贫瘠,加上基础设施薄弱,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双路镇莲花洞村党支部书记李剑说。
为了把莲花山美丽风景变成“真金白银”,当地通过探索绿色、多元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了九重天景区。该景区依托方斗山脉的森林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将农业与旅游业深度结合,形成“景区带村”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
同时,景区通过发展研学康养、高空拓展、婚纱摄影等特色项目,构建了森林休闲、户外运动、养生度假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其中,研学康养基地项目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部分村民通过参与景区勤杂工、农家乐经营等实现稳定收入。
李剑介绍,该村还回收40户农户房屋,通过改造翻新打造特色乡村民宿群,并以创建星级农家乐为抓手,规范农家乐经营服务。参照制定的《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对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打造“吃住游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
“目前,景区内已建设乡村酒店4100平方米、森林木屋40间、帐篷酒店30间,配套休闲活动中心等设施,增添农耕体验等服务功能,可提供全方位康养休闲居住服务。”李剑说。
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创业就业
莲花洞村六组村民廖长贵以前在外打工,每年能挣两三万元。2017年,他返乡创业,在九重天景区附近开办起当地首个农家乐,如今年收入约20万元,收入增加了近10倍。
廖长贵是莲花洞村先“下山”闯出路、再“回山”谋发展的典型代表。他的农家院被郁郁葱葱的山林围绕,散养的土鸡随处可见,从县城及周边自驾而来的游客在石凳上打扑克牌,小孩在一旁荡秋千。这里既是农家院,也是林间休闲营地。
“像我这样的农家乐,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大家生意都很好。不开农家乐的村民,有的在景区上班,有的自己卖点土特产,大家在家门口就挣到钱,真好。”廖长贵说。
近年来,随着景区游客量增大,莲花洞村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越来越多,景区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兴旺发展。曾经居住在莲花山的村民现在能挣上5份钱:一是土地入股的收益,村民变股民;二是村集体收益的2%分红;三是工资收益,村里给30多户每家安排1人就业,月工资约1600元;四是农特产品销售收入,比如腊肉、土鸡蛋等;五是产业经营补贴。
“以前靠山吃山越吃越穷,现在山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莲花洞村村民陈新福高兴地说。
据悉,下一步莲花洞村还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基础,向产业链条上下游延伸,着力推动三产融合,增加旅游产业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凭借“旅游饭”实现增收。
牛牵峡漂流景区推动景村融合
位于南天湖镇义合村的牛牵峡漂流景区,打造的“旅游+体育”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具有原始生态、超长落差的特点,一到夏季就吸引大批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漂流游玩。
该景区还陆续开发帐篷露营、户外拓展、水上民俗、森涧溪谷、研学课程等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打造参与性、互动性强的主题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消费体验,探索高质量旅游产品新路径,为广大游客带来优质旅游体验。
“自2015年牛牵峡漂流开业以来,义合村村民就自发利用宅基地改造经营农家乐,或到漂流景区售卖农产品。同时,当地政府和景区全力打造旅游扶贫发展聚合体,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附加值,推动景村融合的牛牵峡漂流景区经济圈可持续发展。”南天湖镇党委宣传委员宋晓文说。
牛牵峡漂流项目给义合村村民带来了众多增收机遇,主要体现在土地和林地流转、创业就业等方面。例如,村民马万良带头开办农家乐,日接待能力达300人以上。目前,景区内已有农家乐5家,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
“我在漂流处当安全员,月薪2000多元。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轻松,还能照顾家里。”村民徐龙福说,像他这样就近打工的村民有70多人,主要从事安全、票务、餐饮等工作。
过去是留不住人的山村
现在是发家致富的绿水青山
近年来
我县如九重天景区、牛牵峡漂流景区
这样的乡村旅游景点越来越多
正是它们的发展
不断拓展着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