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余昌平察看蛋鸡情况
记者 江忱菊
沿着许明寺镇古家山村委员会一路向上,有一户人家的房前种了不少鲜花,院坝打扫得极为干净,这里便是新农人余昌平的家。“他刚去鸡场喂鸡去了,几分钟就会回来的。”余昌平的妻子王晓兰指着屋后的鸡场说。
今年50多岁的余昌平,从事蛋鸡养殖10余年,从门外汉到养鸡能手,再到如今的智慧养鸡,他用一步步的探索与突破,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养鸡也越干越“智能”。
多年双线作战 困境促转型
2009年,在外务工的余昌平返回了家乡,恰逢村“两委”换届,年轻的余昌平经过选举成了古家山村的村长。
“那年我们就到西南大学去学习了蛋鸡的养殖技术。”余昌平告诉记者,正是那一次偶然的学习机会,在他心底埋下了养鸡的种子。
两年后,余昌平在自家一楼腾出空间,正式开始了他的养鸡事业。第一批2000余只的蛋鸡,养得可谓是“心惊胆战”。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每次看到鸡不吃饲料、生病之类的,我都着急忙慌地打电话问售卖鸡苗的人。”他笑着说,“白天要在村委会上班,只能早上早点起来铲鸡粪、喂饲料,晚上下班了再回来捡蛋。”这样的“双线作战”他持续了整整十多年。
余昌平家旁边那个简单的鸡场,如今早已荒废。“刚开始在家里一楼养,太臭了,影响居住。又想着扩大养殖规模,没想到修好这个鸡场以后发现,规模还是太小了,养鸡的通风反倒成了问题。”余昌平说。
为了解决问题,余昌平不得不将鸡群分到两个养殖场地进行饲养。“当时发现自己的技术跟不上发展需求,我还去县里面参加技术培训。”余昌平说。经过多次学习,他意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回到家后连忙对两个鸡舍进行了改造,增加了通风设备,减少疾病的传播。
2019年到2020年期间,余昌平养了7000多只鸡,规模的增长,也给他带来了“甜蜜”的负担。“我们夫妻一个在村委上班,一个在村小教孩子,实在是照顾不了那么多鸡群,我们就请了工人帮忙,光是每个月工资都要发出去一万多元。”余昌平说。
2020年的市场低迷给了他沉重一击。“那段时间,每天睁眼就是亏损,鸡蛋价格跌到成本线以下。”余昌平回忆起那年的市场行情,连连摆头。
不仅如此,2021年和2022年夏天的高温也让余昌平备受打击。“鸡舍温度超过35℃,鸡就不下蛋了,还很容易引起死亡。”余昌平指着墙上已经退役的风扇说,“当时只能全靠这些风扇降温,日夜不停地吹,但还是造成了很大损失。”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进行自动化改造。
科技赋新能 养鸡从“会”到“慧”
余昌平的养鸡场经历了三次搬迁。从最初的自家一楼,到旁边的简易鸡场,再到如今屋后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全自动化养殖场。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次升级。
2023年,余昌平因身体原因从村委会辞职后一心扑在了蛋鸡养殖上,“我们在网上了解到很多养殖户都是在用高科技养殖蛋鸡。”余昌平说。
2024年初,余昌平和镇上其他几位养鸡户合计一番后,决定自费前往垫江、武隆和涪陵等地考察学习。“在外地看到人家的全自动恒温鸡舍,我才知道差距在哪里。”回来后,他投入近百万元引进了自动化养殖设备。
余昌平带着记者走进了他现在的鸡舍,与传统养鸡场不同的是,这里几乎闻不到异味,一万多只蛋鸡正在23℃的恒温舒适环境中享受“数字生活”,不仅有了恒温控制,还能自动喂食和清粪。
“过去养鸡全凭经验,现在则靠数据。”指着鸡舍内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余昌平介绍,这套系统能实时显示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指标,将蛋鸡生长环境精准控制在最佳状态。“通过手机App,我可以远程监控设备运行,产蛋高峰期可持续9个月左右。”余昌平说。
在鸡舍的不远处,还有一个专门的鸡粪发酵池,处理后的鸡粪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用于生态种植。“我们这个地是黄沙,连杂草都长不活,只能种点洋芋和红苕。”村民葛明杰说,“昌平把鸡粪处理好了以后免费送给我们,我送到地里,现在土壤肥沃了不少,种点玉米、南瓜之类的都不在话下。”
如今,在余昌平的全自动化鸡舍,恒温环境里的蛋鸡享受着精准照料,手机APP远程监控替代了昔日的起早贪黑,鸡粪发酵成有机肥反哺农田的生态闭环已然形成。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从“会养鸡”到“慧养鸡”,余昌平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个体创业的进阶史,更映照出乡村振兴中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生动图景。而即将加装的自动捡蛋器,正预示着这条“智慧养殖”路将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