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重庆的夏天又火了,43℃、44℃的预报,让火炉标签再添热度。但这次市卫生健康委和气象局联合发布的高温中暑二级预警,不止是天气通报,更是给城市治理、社会共识、生态未来的生存叩问。
从偶然高温到常态挑战
当40℃+成为三伏天的标配,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温早已不是偶尔发威的自然现象,而是全球气候危机的局部投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数据显示,过去50年全球极端高温频次增加超50%;中国气象局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超200个气象站突破历史高温极值。重庆的热浪,正是这场全球性气候变局里的中国切片。
曾经百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如今年年相遇。这不是老天爷任性,而是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连锁反应。当空调外机24小时轰鸣、汽车尾气笼罩城市,我们既是高温的受害者,也曾是助推者。气候危机的账,从来没有旁观者。
预警是哨声,防线要前置
两部门联合发布预警,是给全社会拉响安全警报,但治理不能止步于吹哨。
从群体保障来看,环卫工凌晨扫街、外卖员正午爬楼、建筑工人暴晒作业……这些高温坚守者,企业是否落实了高温津贴、错时作业?重庆部分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提供冰水、防暑药,是好示范,但覆盖范围、监管力度能否更硬核?
从城市基建来看,商圈的遮阳棚、公交站的喷淋、老旧小区的绿化……这些降温硬件,能否让热浪里的市民们多一些喘息空间?热岛效应下,柏油马路、玻璃幕墙成了吸热器,也在倒逼城市规划向生态友好转型,比如推广屋顶光伏、垂直绿化,让建筑也学会呼吸。
从医疗兜底来看,急诊会不会被中暑患者挤爆?社区卫生中心有没有防暑绿色通道?预警后,医院能否快速调配医护、药品?这些看不见的防线,才是预警的底气。
防暑不是闲事,是社会共识
防御指南里的补电解质、避正午外出,不止是个人习惯,更是公共责任。
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硬扛中暑可能让家庭失去顶梁柱;对普通市民来说,忽视预警引发热射病,会挤占医疗资源。重庆有社区组织防暑互助队,老人帮邻居关空调、年轻人给环卫工送冰水,这是小行动,也是大共识。防暑不是某个人的事,是全社会的安全契约。
可别有侥幸心理,有人觉得“年轻晒不死”,结果因为热射病送医;有人舍不得买防暑药,省下几块钱,花掉几千医疗费。健康是“1”,其他是“0”,高温下的任性,输的是自己的未来。
高温倒逼城市生态升级
44℃的热浪,也是产业转型、能源变革的催化剂。
重庆作为工业重镇,高耗能产业在高温下耗电又耗水,倒逼企业加速绿色转型。比如汽车厂改用光伏供电、工厂引入智能降温系统等。能源结构上,火力发电占比能否降低?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能否顶上来?这些长远账,都决定着未来夏天能否更清凉。
城市规划更要学会算生态账,多建口袋公园增加绿化,少修水泥森林加剧热岛;推广海绵城市涵养水源,用生态廊道连通山水……让自然成为降温神器,才是可持续的清凉之道。
当烈日炙烤大地,考验的不止是空调制冷量,更是城市的温暖度、社会的协同力、生态的自愈性。把预警当号角,用治理筑防线,以共识强韧性,重庆才能在热浪中守住烟火气,在挑战里蹚出升级路。毕竟,真正的宜居之城,不是夏天不热,而是热天也能活出安全感。
记 者:张博铭
编 辑:徐宏伟
编 审:肖敏 王 露
副总编:周国勇
总 编: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