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盘活撂荒地 种出新希望 ——记董家镇新农人古万元

来源: 浏览量:1580 更新时间:2025-08-06 14:14:34

古万元察看花椒长势(资料图片)

记者 李达元

“你看,我这微信里大多是药材、花椒等商贩,一到药材采挖和花椒采摘时节,他们就会主动联系我。”近日,董家镇四角楼村六组种植大户古万元,将他的手机滑动到微信页面展示给记者。

古万元现已56岁,近年来,因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花椒等经济作物,成为当地种植大户,被董家镇评为新农人。

撂荒地结出“金疙瘩”

四角楼村跟许多地方一样,由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就业等原因,严重缺乏劳动力,导致撂荒土地面积较大。

“近年来,我们围绕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中‘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鼓励农民工返乡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业,让撂荒地成功变身‘希望田’‘高产田’。”古万元说。

2018年,古万元主动流转了村里60余亩撂荒地,一半土地用于种植中药材白芨,一半土地种植花椒。由于撂荒多年,地里长满杂草甚至荆棘,他就雇请村民垦荒整地。

白芨种植管护也需要大量人工,这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机会。古万元介绍,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作用,虽然投入成本大,但是白芨的市场行情还不错。正常情况下,每亩产鲜白芨3500公斤左右,每公斤鲜品收购价20元,如果加工成干品效益更好。

“白芨从栽种到采挖需要生长2~3年,一般9~10月是采挖的最佳时期。采挖期间,每天得雇请10来个村民到地里务工,既能学习种植技术,还能增加家庭收入。”古万元说。

虽然采挖出来的白芨可直接交售鲜品,但很多收购商会压级压价。为此,古万元自学白芨加工烘干技术,烘干的白芨利于储存,遇到行情疲软时还可错峰上市。

抗旱补苗不放弃

在流转的撂荒地中,有一半分布在山坡上,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耕作投入成本大,粮食的产量却很低。古万元便决定用于栽种花椒树,这样不仅可以阻止水土流失,绿化荒山,还可以不用每年翻地耕地,节省劳力,同时每年花椒都有产出收益。

“我去过江津区考察当地花椒产业,向种植大户学习花椒种植技术,随后购买了一批九叶青花椒树苗回家进行栽种。垦荒、整地、打窝、栽苗,从头至尾又是雇请村民来帮忙。”古万元说,为了节省劳力投入成本,栽种后椒树苗的定期施肥、除草、修枝等管护都是亲力亲为。

三年后,花椒树陆续挂果投产,随着产量逐年递增,采摘劳动量大,期间又得雇请劳力。

采收的鲜花椒,有商贩直接收购。但鲜花椒不及时交售出手,堆放起来就会变色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吃一堑长一智,古万元积极应对,就投资修建了烤房,并购置相关设备,自行搞起鲜花椒加工。

但2022年和2024年的夏秋季干旱却让他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椒树被干死。受两年旱灾的影响,30亩花椒树死了将近一半,而这些椒树刚好进入盛果期。

面对旱灾造成的损失,古万元欲哭无泪,但他并没因此选择放弃,而是立即振作起来,雇请村民清理花椒园,将干死的椒树连根挖出去进行集中处理,然后重新补植上椒树苗。

带动全村发展花椒产业

村民黄大模是古万元长期雇佣的村民之一。通过在古万元的花椒基地务工,不但挣到了劳务费,还慢慢学会了施肥、松土、除草、修枝等种植和管理技术。

“我在自家地里和房前屋后也栽种上花椒树,如今这些花椒树开始进入盛果期,而且产量逐年增加。同时,我仍然在古万元花椒基地打工,由于离家近,闲时还能管理自家的花椒树。”黄大模说。

在古万元的示范带动下,四角楼村成立了花椒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示范基地+新农人+农户”的模式发展花椒产业。目前,全村共栽种椒树3000多亩,已投产约2000亩。同时,配套修建烘烤房近10个,为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通过示范发展中药材、花椒等种植业,四角楼村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下一步,我将把种植花椒与养殖跑山鸡相结合,示范带领村民走循环种养的立体农业路子,通过绿色生态循环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古万元如是说。



丰都新农人 争做丰都文明人 共创全国文明城 生态文明——寻找丰都车前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