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丰都县陆生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简介(十八)

来源: 浏览量:1288 更新时间:2025-08-06 14:13:08

宽叶粗榧

宜昌黄杨

斑头鸺鹠

鸳鸯


宽叶粗榧

(Cephalotaxus sinensis var. latifolia)

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红豆杉科三尖杉属,小乔木。小枝粗壮;叶线形,直而宽短,质地较厚,长1.5~2.5(-3)厘米,宽5~6毫米,上下近等宽,先端急尖,基部圆,下面中脉两侧气孔带被白粉,叶肉中无石细胞,表皮下无皮下层细胞,干后叶和小枝色泽变深,呈淡黄褐色至淡红褐色,叶缘反曲。头状雄球花序径约6毫米,花序梗长2~3毫米。种子卵圆形,长约1.8~2厘米,径约1厘米,顶端中央有凸尖,生于海拔900~1900米的山坡林中。

宜昌黄杨(Buxus ichangensis)

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黄杨科黄杨属,常绿灌木。高15~30(-100)厘米,枝圆柱形;小枝密生,四棱形,极细瘦,直径约0.5毫米,被密或疏的短柔毛。叶薄革质,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长1~1.6厘米,宽4~6毫米,先端圆,屡有小尖凸头,基部楔形,两面均平滑,无侧脉,叶面光亮,中脉凸出,叶背无光泽,中脉或凸或平;叶柄长约1毫米。花序腋生或顶生,头状,花序轴被毛,苞片卵形,急尖,长1~2毫米;花期3月,果期7月。

斑头鸺鹠(Aviceda jerdoni)

斑头鸺鹠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动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头鸺鹠体长约24厘米,无耳羽簇,体色为棕褐色并具浅色横纹;颏纹白色,肩部具1道白色斜纹,腹部白色具棕褐色纵纹;虹膜黄褐色;嘴黄绿色,端部黄色;脚黄绿色,跗跖被羽。

斑头鸺鹠为留鸟,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大多在白天活动和觅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小鸟和大型昆虫,也在晚上活动。主要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蟋蟀、蚂蚁、蜻蜓、毛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鸣声嘹亮,不同于其它鸮类,晨昏时发出快速的颤音,调降而音量增。另发出一种似犬叫的双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反复重复至全音响。在宁静的夜晚,可传到数里外。斑头鸺鹠栖息于从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也出现于村寨和农田附近的疏林和树上。

斑头鸺鹠的繁殖期在3~6月间。通常营巢于树洞或天然洞穴中。每窝产卵3~5枚,多数为4枚,偶尔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的大小为33~39毫米×29~32毫米,平均36.5毫米~30.5毫米。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29天。

鸳鸯(Aix galericulata)

鸳鸯是雁形目、鸭科、鸳鸯属动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鸳鸯体长约44.5厘米;头、背呈灰褐色;颊、嘴基、喉白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尾部转暗褐色;胸侧与两胁棕褐色;腹部与尾下覆羽白色;雌雄异色。鸳鸯又名匹鸟;因其雌雄不分离,如果人捉了其中的一只,则另一只相思而死故名。

鸳鸯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常成群到达繁殖地,刚迁到繁殖地时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水塘和溪流中,休息时则成群栖息在水边或未融化的冰上。除繁殖期外,常喜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集群多达50~60只,有时达近百只,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善游泳和潜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动外,也常到陆地上活动和觅食。杂食性。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的食物几乎都是栎树等植物的坚果。春季和冬季,主要以青草、草叶、树叶、草根、草子、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和忍冬、橡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繁殖于山地森林中。3月末4月初迁到繁殖地时并不立刻营巢,而是成群活动在林外河流与水塘中。随着天气逐渐变暖,鸳鸯才逐渐分散和成对进入营巢地。鸳鸯4月进入繁殖期,窝卵数7~12枚,雌鸟孵化,孵化期约29天。4月下旬开始出现交配行为,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全身即长满了绒羽,孵出第二天,雏鸟即能从高高的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后即能游泳和潜水。

(来源:丰都县林业局)


丰都新农人 争做丰都文明人 共创全国文明城 生态文明——寻找丰都车前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