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记者 邓尧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外出人员纷纷返乡,成为新农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施展拳脚。
在十直镇七里村,“70后”孙小军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把原本有着稳定收入的工作辞了,然后回到村里,在几代人用心血浇灌而成的茶基地里,开启了他的新农人之路——直播卖茶。
回村,是意料之外的选择
对于职业的选择,孙小军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回村接过父辈的茶基地,继续当茶民。
孙小军是1979年出生。90年代,和众多竭力跳出“农门”的村里年轻人一样,他们大都遵循共同的人生规划:怀揣着对城市的憧憬,在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外出务工的潮流,开启了打拼生涯。
直到2019年,年迈的父亲孙云康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电话那头,父亲满是疲惫与无奈:“年纪越来越大了,身子骨实在撑不住,守着这几十年苦心经营的茶业摊子,真是力不从心,你有空回来帮着打理打理吧。”
“在1998年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承包起了村里120余亩老茶基地。我的童年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名副其实在茶基地长大的孩子。”提起为什么会回到家乡,孙小军的话一时停不下来。
“但是说实话,以前种茶,大多只是卖新鲜茶叶子,收入确实不高,六七十年代镇上曾拥有10座手工茶厂,现仅存我父亲还在坚持做这门手艺。”一开始,孙小军内心也十分纠结,好不容易才在城市站稳脚跟,而回村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对于种茶,他并不感兴趣。可一想到那片凝聚着长辈无数心血的茶基地,若是就此荒废,实在于心不忍。
2019年3月,在了解县上返乡创业相关政策和茶叶产业在精深加工方向的可观前景后,孙小军下定决心回到七里村。
传承,从“门外汉”到非遗传承人
孙小军家的茶基地位于瓦屋山,属于蒋家山脉褶皱带,海拔在900米左右。
“高山云雾出好茶。”孙小军说,茶树喜欢阴凉湿润的环境,最适合生长的温度在18℃到30℃之间,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至6.5,而瓦屋山“一山夹一槽”的独特地貌完美契合茶叶生长环境。
初回村里,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邻里,但距离感也随之而来。尽管他平日里没少喝父亲家的茶,对绿茶那独特的香气也爱不释手,但自小离开乡村的他,即便婚后偶尔到父亲家帮忙,也从未深入了解过茶叶生产的门道,对于茶基地管理、茶叶炒制等专业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
好在,孙小军并不无助。他从零开始,虚心向父亲孙云康学习采茶技巧和茶基地管理技术,特别是杀青、揉捻等六道手工制茶工序。
走进茶基地,走进茶,孙小军对茶业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我对采茶、炒茶的印象很模糊,真正深入进去才知道,从田间管理到采茶,再到炒制,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讲究。”为了做好茶,孙小军整天不是蹲在茶基地里,仔细观察茶树的生长习性,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时节和气候进行田间管理,就是守在炒茶设备旁,跟着父亲反复练习炒茶手法,感受温度与火候的微妙变化。
“手工茶六道工序环环相扣,杀青时锅温需精准控制在220℃,揉捻时手势要像‘太极推手’般柔中带刚。”孙云康演示着“抖、抓、推、揉、压、搓”六艺,铁锅中翻飞的茶青在他布满老茧的掌心逐渐蜷曲成针。这种全凭手感与火候的技艺,使成品茶的茶多酚含量较机制茶高出15%,冲泡时汤色透亮、回甘绵长,引得重庆、武汉等地茶客每年三月准时守候新茶。
熟练掌握了茶叶生产技术后,孙小军不再忐忑,对于传承和发展父辈的产业,也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有机会的时候,孙小军也会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茶业发展交流活动,一起切磋技艺,一起交流心得。
现在,孙小军已经从门外汉变成了精通种植技术、善于农业经营管理的茶产业“新农人”,通过引入现代制茶设备,实现从单独炒制绿茶到可制作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多个茶类,其手工制茶技艺(杀青、揉捻等六道工序)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大,让茶叶变“茶业”
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孙小军始终牢记共同富裕的初心,不忘带动乡亲致富增收。
“每年3月到5月是春茶采摘黄金期,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路大大提升,周边的乡亲都有人愿意到我家的茶基地采茶。这个时间段,一天最多有30多个人采茶!”孙小军说。
“年纪大了一点,外出不好找事。在村里找事做,有时按天结算,有时做计件工资。做满一个月有三千来块钱。”60多岁的任素平是十直镇七里村村民,从今年3月开始,她就在村里的茶叶基地采茶,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
“政府鼓励我们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只采‘一叶一芯’,因此用工量比以往大了。”孙小军介绍,基地采茶、除草、修枝、松土、除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年支付劳务费七八万元。
“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茶叶成就了我的创业梦想,也让我有机会为家乡父老致富贡献力量。”谈及未来,孙小军表示,他计划通过“非遗技艺+生态茶山”双IP直播,让网友直观感受凌晨四点采茶人指尖的露水、炒茶时铁锅升腾的雾气。
“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愿意把揉捻时‘虎口聚力’的诀窍、看茶色定火候的眼力,全都教给他们。”孙小军说,如今,十直政府已将瓦屋山茶园纳入非遗研学基地规划,未来将建设非遗工坊体验区,让更多人触摸到这份茶香记忆。
编后语:
孙小军摒弃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想,积极参加农业展销,推广“非遗技艺+生态茶山”双IP直播,让“深山茶香有人闻”,实现了为茶产业赋能、带动村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像孙小军这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投资经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等产业,在开拓“农业+”新业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新农人,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用新视角新路径,不断拓宽农村的物理边界。丰都这片沃土也正在用更宽广的胸怀拥抱年轻农人,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理想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