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日前,我县各个乡镇街道纷纷发布拒办“升学宴”倡议,并公布了监督举报渠道。倡议毕业生通过手写感谢信、合影留念、回校探望等文明方式传递祝福、表达谢意,让升学宴回归谢师重教的本真。
升学宴历史悠久,其脉络深植于科举制度,初衷更凸显其“以礼育人”。自隋代科举肇始,进士及第即入仕途坦途,新科进士的庆贺宴饮遂成风尚;唐代宴饮尤为繁盛,曲江宴一时风光无两,长安为之倾城,尽显“登龙门”后的欢腾;宋代进士地位日隆,皇家赐宴琼林苑,规格愈发隆重;元代宴名虽减,等级却愈高;至明清科举鼎盛,乡试后有鹿鸣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古诗描绘的不仅仅是美景,更是古代学子们登科后喜悦。
而民间虽简化许多,却也有固定礼仪:学子需身着新衣,向师长行传道、授业、解惑、提携“四拜礼”,师长则回赠“文房四宝”,并赠言“修身、齐家、治国”的嘱托。这些礼仪没有奢华铺张,却通过程式化的动作与象征物,将“家国情怀”“治学精神”融入宴饮之中,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中“功名与道德统一”的深层逻辑。
如今在一些地方,升学宴只讲排场、只走过场、只送人情。更有甚者,孩子考什么学校不重要,考多少分不重要,孩子的感受不重要,只要礼金到了就可以……长此以往,让升学宴出了格、走了样、变了味儿。
更应该审视的是,升学宴的主人公是学生,对于很多学生来讲,组织升学宴,是对他们努力的回应与认可,本应充满质朴与纯真,而不是借着毕业的由头,大操大办,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过度商业化和物质化,正像一层厚重的尘埃,渐渐遮蔽了升学宴原本承载的传统意义与人文温度,更在无形中催生着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
如何让升学纪念活动回归本真与初心,拒绝“排场宴”“攀比宴”?一方面,家长要走出各种心理误区,将选择权和主动权还给孩子。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引导,将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教给学生。此外,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和整治不正之风,可借传统文化创新形式,举办“新学子礼”,学生行礼、师长赠《劝学》、亲友送实用礼物,让升学喜悦与治学初心相连。
因此,要将变了味儿的升学宴拉回来,需要家长、学校、相关部门加把劲,让内容大于形式,回归本真与初心,或许更能留住感动、留住期许、留住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