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工人将花椒装袋
村民采摘花椒
记者 李达元
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全县花椒种植规模已达7万余亩,主要分布在树人、董家、湛普等7个乡镇,共有花椒种植农户9300余户,其中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58户,专业合作社27个。
“我县花椒产业不仅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成为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为此,县上将其纳入‘1+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的就是要通过解锁这一脱贫密码,让它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进而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近日,县农业农村委主任谭明权说。
相关部门携手助推花椒产业发展壮大
在花椒成熟采摘的时节,走进花椒种植乡镇,空气中的“麻味”扑鼻而来。
“开始几年,我尝试在自家土地上栽种花椒树,产生效益后尝到了甜头,就流转周边外出务工农户家的约200亩土地规模种植,现在每年卖花椒的收入有40万元。”树人镇万寿桥村花椒种植大户秦勇说。
近几年来,树人镇坚持把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兴镇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花椒种植规模和覆盖面积。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花椒2.6万亩,主要涉及万寿桥、双凤山、大石板等村,这些村60%以上的农户通过种植花椒实现了不同程度增收。
树人镇发展花椒产业位居全县第一,董家、湛普两镇也不断发展。目前,董家镇已累计种植花椒2.2万亩,年产鲜花椒达4000吨,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花椒成为了董家镇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湛普镇采取“花椒+粮经种养业”的“1+N”特色农业模式,其中花椒种植面积1.1万亩,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湛普镇也因此获评全国“一镇一品”示范镇。
我县花椒产业形成“三镇鼎立”格局,其规模均超过万亩大关,示范引领其他4个乡镇分别种植花椒数千亩不等。目前,全县花椒投产面积4.5万亩,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1.5亿元。
新农人种植花椒带动村民实现就近增收
“每年花椒成熟时,徐小兵都雇我去收花椒,干一天挣100元劳务费,前后要干10多天,能收入2000多元。同时,我家土地流转给他也有收入。”董家镇四角楼村村民黄大兵说。
徐小兵是董家镇有名的花椒种植大户。他流转100余亩土地种植花椒,盛产期年产值逾100万元。黄大兵只是徐小兵返聘到自己花椒基地务工的村民之一。每年给椒树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修枝等田间管理期间,特别是花椒成熟采收时,能解决周边20多名村民的临时就业问题。
为示范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花椒产业,徐小兵成立了董家镇盛椒源花椒专业合作社,带动四角楼村30余户村民种植花椒3500余亩,年产鲜花椒约3000吨。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董家镇辖区内涌现出种植500亩以上的花椒大户3户,100亩~500亩的花椒大户18户,100亩以下的花椒大户300余户。全镇共创办花椒专业合作社17个,建设花椒烤房32间、冻库1座,有力助推了全镇花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董家镇四角楼村、龙头寨村还因花椒产业成功创建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徐小兵是我县返乡创业发展花椒产业的种植大户代表。在各花椒种植乡镇,正是有了无数个像他这样的新农人,逐步形成集种植基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让花椒种植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成功带动全县2万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增收。”谭明权说。
花椒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我县农户种植的花椒,大多数都是采摘后直接售卖鲜花椒。前些年市场行情好,鲜花椒收购价最高卖到12元/公斤,后来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产量增加,价格跌落至5元/公斤。
农户采摘的鲜花椒若不及时销售,会影响卖相及品质,可能造成更大损失。头脑灵活的农户便抢抓晴好天气采摘并晾晒处理,干花椒利于储存,错峰上市可实现收益最大化。而一些种植大户更是投资建起烘烤房、购回烘烤设备,开展花椒烘烤加工。
“我的花椒园占地1000余亩,年产鲜花椒600吨左右。这些鲜椒都是通过烘干加工后再包装销往各地市场,不用担心被商贩压级压价。”湛普镇庆云村种植大户郎桂英说。
郎桂英只是我县花椒种植大户中的一个缩影。据悉,现在种植花椒500亩左右的农户,不但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还纷纷开展鲜花椒烘干加工,同时邀请周边散户加入合作社,承诺收购其采摘的鲜花椒,大家抱团取暖,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实现了共同增收。
保合镇金盘村花椒种植大户周江引进先进的烘干、萃取、灌装设备对花椒进行深加工,目前已开发出花椒油、花椒酱、花椒粉、干花椒等10余种产品,投放市场后效果良好。
“随着市场需求越发多样化、多元化,加上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我县花椒的深加工产品将越来越丰富,花椒深加工成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以及促进椒农增收的重要途径。”谭明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