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村创业前景的向好发展,如今,回归农村创业就业已成为许多青年人的选择。保合镇盖灵庙村一组村民刘小江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农村是个大舞台,我觉得我的梦想应该放飞在希望的田野上。”近日,35岁的刘小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刘小江操作大米加工设备
回乡创业为梦想拼一把
高中毕业后,刘小江外出打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想象的精彩,由于学历不高,也无一技之长,找工作到处碰壁,无奈只好降低标准,几经辗转,最后在建筑工地上做了小工。
“就是给大工师傅搬砖、扛水泥、提灰桶之类,活儿很累很脏,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下班后浑身像散了架,躺在木板铺的床上动也不想动,但我告诫自己必须坚持。”刘小江说。
时间一长,刘小江学会了砌砖、粉墙、铺地板等泥水工做的活儿,由小工升为大工师傅,工资也明显涨了一大截。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刘小江却有了心事,因为经常拖欠工钱。
2018年,刘小江回家陪父母过春节,他看到农村今非昔比,“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景象跃然眼前。“现在路修通了,沟渠整好了,田地相连了,农机畅通无阻了,不仅每亩节约了100元以上成本,原来三天的工作量,现在可以缩短到一天多。”父亲对刘小江说。
刘小江心想,这几年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特别好,自己还年轻,不如回乡创业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他把想法告诉父亲,得到了父亲的全力支持。
刘小江正在加工大米
萌生自办大米加工厂想法
“以前自己不在家,父母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行,但现在我回来了,要干就大干,于是我流转稻田50多亩,计划种植水稻。”刘小江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一个“门外汉”,在面对选种、施肥、虫害防控等农业技术时,刘小江也曾茫然过。父亲鼓励他说:“不会你可以学,你还这么年轻。”凭借着一股冲劲,刘小江天天往地里跑,向老一辈请教、向种田能手咨询,镇上、县里如有农技培训,他第一个报名。
边干边学,慢慢地,刘小江掌握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和种植要点。在父亲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步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仅插秧、收割使用农机作业,就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虫害防控也采用飞防作业,既解放了生产力,也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
“由于机插秧的种植密度更大,每亩地能种到10万株秧苗,相应的产量也会更高,加上生长期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成熟期籽粒饱满,提高了稻米的品质。”刘小江说。
水稻亩产量一般在600公斤左右,刘小江种植50多亩水稻,总产量可达3万公斤。这么多稻谷,自家根本吃不完,多余的只有推向市场。而稻谷的销售价格不高,刘小江想,不如把稻谷加工成大米,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增收。于是有了各自办大米加工厂的想法。
刘小江察看大米质量
带领农户走共同致富之路
自家有空闲房屋,刘小江将其收拾干净,并简单地装修了下,用作大米加工厂房和堆放原料的仓库。随后花3万多元购置了一套大米加工设备,这就正式开张营业了。
“刚开始担心销售渠道不畅,一次只加工三五百公斤大米。卖完后,再进行加工。”刘小江说。他特地购买了一辆小型四轮货车,把大米拉到周边村社及乡镇售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小江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逐渐成为了他的固定客户。销售渠道打开后,每间隔一周左右,他就要加工一次大米。慢慢地,他发现自家稻谷已经不能满足加工需求,就开始收购农户的。
近几年,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他们就地流转无劳力农户家的田地,搞起了水稻等种植业。其生产的稻谷,正愁无处可卖,正好刘小江的大米加工厂大量收购,无形中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刘小江经常开着小型四轮货车,上门收购种植户家中的稻谷。
“我家每年采收稻谷两万多公斤,其中80%以上被刘小江收购去了。”保合镇余家坝村粮食种植大户刘靖说。由于刘小江不压级压价,该村一半以上农户把剩余的稻谷卖给他。
目前,刘小江的加工厂年加工、销售大米达到600吨以上。
“下一步,我将引进和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品种,提升种植水稻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解决稻谷的销路难题,带领周边农户走共同致富之路,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刘小江说。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邓尧予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