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30年,门外汉变成了养鸡达人

来源: 浏览量:1916 更新时间:2025-07-25 10:13:38

余建平察看鸡舍情况


记者 方柳卜

在丰都县许明寺镇古家山村,说起余建平,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养鸡达人。从几百只蛋鸡起步,到如今建成有2万多只蛋鸡规模的自动化养殖场,他不仅实现了个人致富,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用勤劳和双手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从门外汉到养殖能手

近日,记者走进余建平的蛋鸡养殖场,宽敞整洁的鸡舍里,自动喂料机精准地将饲料送到每只蛋鸡面前,饮水系统时刻保持水源干净,清粪设备有条不紊地清理着鸡舍。余建平站在鸡舍里,一边看着这些他投入的自动化设备,一边给记者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1974年,余建平出生在古家山村4组,初中毕业后,为了谋生,他背起行李前往福建打工。1995年左右,带着辛苦攒下的钱回到家乡。那时,村上有养殖户靠养蛋鸡过上了好日子,这让余建平萌生了养殖蛋鸡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开始四处奔走,听说哪里有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就厚着脸皮去请教,一聊就是大半天。闲暇时,他就拿着一本本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养殖书,慢慢学习,边看边记笔记。就这样,靠着四处学习和不断摸索,他慢慢掌握了门道。“软件具备了,还差硬件。”余建平在掌握了技术后,在许明寺中学附近盖了自建房,开启了自己的养殖之路。

刚开始养鸡时,余建平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

“第一批鸡养殖的过程中,有几只拉稀、打蔫,没几天就死了好几只。”余建平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场景,仍记忆犹新。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在摸爬滚打中慢慢掌握了蛋鸡防疫、饲料配比等技术,鸡场的规模也从最初的几百只,渐渐发展到了2000多只。

“大概是2008年,禽流感来了,当时对我们养殖蛋鸡的来说,遇上了大难题。”余建平记得,当时市场上的蛋鸡无人问津,价格一跌再跌。看着满鸡舍卖不出去的蛋鸡,余建平满脸愁容。“我只会养鸡,既然选了这条路,说啥也得坚持下去。”凭借着这份执着,他咬牙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2018年,许明寺镇到古家山村的道路硬化了。交通便利了,余建平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果断决定,扩大养殖规模。这一次,他的事业迎来了新的转机,蛋鸡数量很快又增长到了5000多只。

从养殖能手到养鸡达人

随着时代发展,余建平渐渐发现,传统养殖方式不仅效率低,还面临着不少难题。2024年,他到垫江学习,接触到了全自动化养殖技术。“当时一眼就相中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回到家后,他下定决心要改造鸡场。

可自动化设备价格昂贵,资金成了大难题。余建平没有退缩,他跑银行申请了新农人贷,又向亲朋好友借钱,东拼西凑,终于凑齐了100多万元,引进了自动化设备。

设备投入使用后,鸡场变化立竿见影。以前,给鸡喂水、吹风扇,都得人工操作,又累效率又低。现在,坐在电脑前就能控制鸡舍的温度、湿度,自动喂料、清粪,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以前好几个人的活儿。“科技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余建平感叹道。

如今,余建平的养殖场蛋鸡数量达到了2万多只。为了掌握更好的养殖技术,他经常参加镇上、县里组织的培训,和其他养殖户交流经验。鸡粪处理也是个难题,他就在养殖场附近搭了棚子,把鸡粪晾晒后,免费送给周边农户当肥料。“既能解决污染问题,还能帮乡亲们省点肥料钱,一举两得。”余建平笑着说。

这些年,余建平也收获了很多温暖。养殖户们建了微信群,大家在群里分享防疫知识、市场行情,有困难一起想办法。他的养殖场还长期雇佣了四五名工人,为村里提供了就业岗位。只要有人来请教养殖技术,从鸡舍建设到疫病防治,从饲料配方到市场行情,他都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又多了四五户养殖蛋鸡的人家,其中余昌平蛋鸡养殖规模达到了1.5万只。“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起来,才是真的好。”余建平朴实地说道。

从白手起家到自动化养殖,从独自打拼到带动乡亲,余建平用三十年的时光,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养殖路。他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古家山村乡村振兴的道路。


丰都新农人 理论宣讲馆 记者调查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