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记者调查】难填满的“最后一元”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3793 更新时间:2025-07-18 10:23:32

“好友在‘天天领现金’活动的进度条距离提现仅差0.01元,请为她助力吧。”近日,记者微信上频繁收到某APP发来的助力链接,“只差一点了,帮帮忙!”部分长期不联系的好友还专门发来信息。


李和平/图


记者微信好友南野寻踪(网名)说,为了40元的提现额度,他耗费了近两个小时,邀请20多位好友帮忙助力,助力值从1元一直缩减到0.01元,却仍未提现成功。


精妙设计的“最后一元”


记者在微信上访问了十余位曾深度参与某APP助力提现活动的好友,发现南野寻踪的经历绝非孤例。


看似明确的进度条实则是模糊数学的操控场。退休教师邓建国向记者展示他的提现记录:初始任务轻松完成至99元,最后1元却需要多位新用户助力,或30位以上老用户“砍价”,越接近终点,单次助力效果衰减越剧烈。“如同永远追不到的胡萝卜。”邓建国苦笑道。


活动强制参与者将链接扩散至微信好友群甚至朋友圈,无形中将用户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平台流量。微信好友小王向记者坦言,为凑足提现人数,她不得不将链接发到小学同学群和亲戚群,“几年没联系的人,一开口就是求帮忙,特别尴尬。”


记者亲测发现,有的APP即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成功提现,款项也非直接到账银行卡。平台常设置小额优惠券包替代现金,或要求用户在限定时间内于平台消费满一定金额方可真正使用——提现成功只是另一场消费博弈的开始。


人际关系在助力中磨损


记者认为,助力提现游戏正引发更深层次的焦虑,邻里间的互助传统正被“助力疲劳”侵蚀。


“以前托人捎把菜、看会儿孩子很自然,现在群里频繁弹出助力链接,大家心里都累,但又怕伤了和气。”邓建国透露,他所在的社区微信群,这段时间因助力骚扰引发过多次争吵。


邓建国给记者算了笔账:为提现40元,消耗近2小时,不计算流量费的前提下,还得至少欠下二十多份“助力人情”。


“工厂里做计件,一小时还能挣18块呢,这哪是赚钱,分明是亏本买卖。”邓建国说,此类活动利用人性弱点设置复杂规则,实质上是一种0“概率营销”,用户投入大量时间和社交资源,最终能否兑现却充满不确定性。


“再也不想碰了!”市民吴芳斩钉截铁地说。她曾为提现骚扰了所有亲友,最终仅获得几张满减券。“费时费力还丢面子,不值得。”在记者访问的微信好友中,多数受访者在经历一次失败或极低性价比的“成功”提现后表示,将永久退出此类活动。


此外,记者在一些交易平台上还发现了“某APP提现代砍”服务。一位化名、“老刀”的卖家透露,其工作室拥有数百个账号,专为全国用户提供“人工助力”。


是营销创新还是消费陷阱?


耗时费力却填不满“最后一元”,因此许多参与者表示不满。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许多网友对助力提现模式在合法性层面提出质疑。


有网友留言认为,这类活动的关键规则(如最后阶段所需助力人数剧增、非现金替代券等)常被刻意弱化或隐藏,其活动页面底部的“活动说明”字体极小,且将用户参与解释为“理解并自愿接受规则”,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第17条“全面、真实、准确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之规定,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关于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宣传的要求。


还有网友表示,曾向所在地网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得到的回复大多是“监管依据不足”,类似“助力提现”的网络营销活动主要依赖平台自律。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还在网上搜索到许多案例:骗子通过社交软件以“助力提现互助”为借口,诱导当事人下载涉诈APP后,谎称可通过“互助”刷单赚取佣金。警方提示,任何要求垫资才能提现的都是诈骗,千万不要相信“继续刷单,才能提现”的谎言,避免掉入连环骗局,遭受更大损失!


记 者:邓尧予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周雄兵

记者调查 【今日关注·回音】龙腾幼儿园附近污水横流问题正在整治 仙境南天湖,度假新天地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