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开展创业沙龙
记者 邓军杰
在我县经济发展版图上,有这样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热土——丰都县三合科技孵化基地(以下简称“三合基地”)。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小微企业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精彩故事,见证着无数创业者的梦想照进现实。
近年来,三合基地凭借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创新的发展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助力众多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专利护航
助力企业抢占技术高地
走进重庆滨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富科技”)的办公室,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专利证书格外“吸睛”。这些专利的获得者,是2021年才大学毕业的向键滨,创业仅两年,他就成功申报了29项实用新型专利。
“当时我正和基地有关人员一起研究申报数字化生态农业项目。为保证项目技术支撑,公司提前完成了清洁能源发电装置、生产用分类筛选装置等多项技术研发。”向键滨回忆道,那时行业内很多企业都在做类似研发,谁先申报专利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但他没有相关经验,一时不知所措。
为此,基地专门组织县科技局、县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现场教学,帮助企业分析专利工作现状、制订专利护航计划,还邀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家开展专利创造申请、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培训和辅导。根据专家意见,滨富科技成功申报了“清洁能源发电装置”“生产用分类筛选装置”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
但是,当向键滨准备大干一场时,发现由于把握不准行业需求和相关配套政策信息,总是摸不准研发方向。三合基地负责人王海波专门安排工作人员一对一服务滨富科技,及时向企业传达最新政策,帮助其在产品研发立项、实施经营活动前开展专利信息检索,寻找技术研发空白点和潜在市场热点,挖掘“沉睡专利”,并与研发人员一起编写技术交底书、申请文案等,缩短专利申报周期。
“2022年公司入驻基地以来,累计成功申报35件实用新型专利、34个软件著作权。”向键滨说,目前公司还拿到1项发明专利,另有4项待审批,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打下了基础。
拓展销路
让优质产品走出深山
与重庆滨富科技有限公司不同,重庆鼎农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农兴农牧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农牧业的企业。入驻孵化基地前,公司面临着严重的销路问题,产品积压让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在为产品卖不出去而发愁。”重庆鼎农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华海感慨道,“入驻基地后,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
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线上线下推广方案。在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产品宣传;在线下,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不到一年的时间,鼎农兴农牧科技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产值更是实现了翻番。
如今的鼎农兴农牧科技跑山黑猪养殖基地里,群山环绕、树林茂密,一只只黑猪或在水塘戏水、或在林下打盹……
“今年基地一共喂养了1000头猪,这些猪大多都已被预订了,供不应求。”2023年5月公司入驻三合基地后,困扰他3年的销路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2024年产值达400余万元。
公司已初步建起销售网,孙华海计划再进行融资,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牵线搭桥
助力企业突破订单困境
丰都县信安网络科技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信安网络”)同样在三合基地的协助下实现了快速发展。
信安网络负责人李桂英介绍,入驻三合基地之前,她经营着一家电脑维修店,由于小店没有知名度,再加上没有人脉,业务量小,每年营收也就几万元。
“为帮助这家公司摆脱缺订单的困境,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王海波说,前几年,丰都开始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建设,许多镇街都需要信息服务和更新电脑设备。
“当时另一家公司接下了这个活,但其总部在重庆中心城区,不能随叫随到,所以急需一个本地企业来代工。”王海波说,基地就推荐了信安网络,一番考察后,那家公司选择了信安网络。
三合基地的工作人员先从自己的“朋友圈”里寻找合适的目标客户,梳理出名单,或者通过熟人引荐。很快,三合基地就为信安网络建好了客户通讯录,只需逐个上门洽谈。但信安网络没有出行车辆,三合基地又派人既当司机又当介绍人,将工作人员送到目的地后再由企业自行洽谈。
“没有基地的帮助,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李桂英说,“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市场信息、客户资源以及政策解读等多方面的支持,让我们能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如今,信安网络的营收大幅增长,去年营收超过250万元,且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基地赋能
打造小微企业成长沃土
这些企业的成功,只是三合基地众多成果的缩影。三合基地于2013年建成,是县经信委、三合街道共同打造的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平台、中小微企业创业就业基地,总建筑面积约4100平方米,可容纳80家小微企业入驻。基地有专业的服务团队和导师队伍,为入驻企业提供场地、行政、创业指导、事务代理、融资对接等二十多项服务,可吸纳创业人数80人以上,直接带动就业600人以上。
截至目前,孵化基地累计入驻企业136家,主要包括生物农业、文化传媒、软件开发等科技型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约20亿元,已有74家企业发展壮大顺利“毕业”。
“我们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的服务。”王海波介绍,“从企业入驻前的项目评估、政策咨询,到入驻后的技术支持、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再到企业发展壮大后的转型升级指导,我们都全程参与。”
此外,孵化基地还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经验分享会,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三合基地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模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全县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王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