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在丰都县,“赶场”这一传统集市活动源远流长,三合街道新建场、十直镇十字街老乡场等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在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年代,“场”为人们提供了交换商品的场所,满足了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每逢“赶场”日,人们不约而同前往“场”上,小到采买油盐酱醋,大到添置家具家电,都能一“赶”搞定。
“赶场”还是一种社交方式。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赶场”正是维系这份熟稔与温度的纽带。在“赶场”的过程中,乡邻相遇,驻足寒暄,聊聊家长里短,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于一些独居老人来说,“赶场”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社交机会,在这里,他们偶遇旧邻、老友,摆摆龙门阵,纾解内心寂寞;孩子们也喜欢“赶场”,因为“赶场”既可以看热闹,又可以缠着大人买点零食吃。同时,市集上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也暗含着人们特有的人情交往艺术。
此外,“场”还是一个地区的“博物馆”,承载和展示着地域特色物品。在“场”的摊位上,常常能看到老手艺人的身影,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制作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产品,如竹编、刺绣等手工艺品及地方美食等。这些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当地的历史和民俗风情,“赶场”促进了特色产品的流通,也无形之中构筑并传承着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方言俚语编织的文化网络。
如今,在现代化浪潮下,“赶场”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词汇,正逐渐被人们淡忘。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和改造使得“场”的区域不断缩减,一些“赶场”地点被商业建筑或停车场取代。另一面,电商的崛起对“赶场”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足不出户购买商品。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赶场”的认知度和感知度越来越低,“赶场”文化及氛围日渐淡薄。
“赶场”承载着乡土记忆、维系着社群温度、传承着民间智慧的人间烟火,在追求现代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守护这份独特记忆。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电商经济的强势冲击,要想守护“赶场”,还需系统性施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 “赶场”场地的规划和保护,合理设置集市区域,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赶场”创造良好的环境;可探索将“赶场”与文旅产业结合,在保留传统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增设民俗表演、非遗体验等项目,积极布局新业态、拓展新模式,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增加新鲜感,让“赶场”从单纯的商贸活动升级为文化旅游品牌,从而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参与体验,让“赶场”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
(郑莉/文 陈治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