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无人机喷洒农药
记者 王阳
保合镇金盘村2000亩花椒林宛如绿色的海洋,此起彼伏,每当微风拂过,椒香四溢,沁人心脾。这片生机勃勃的花椒基地,正是周江用近十年时光,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乡村大地上书写的振兴答卷,生动诠释着青年创业者如何激活乡村新质生产力,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返乡锚定“椒”香致富路
2016年,周江已在城市商海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调研调味品市场时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花椒的需求大。与此同时,远在家乡的那片土地却让他揪心,大量耕地因劳动力外流而闲置。
周江深知,家乡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花椒生长,若能将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花椒种植,既能填补市场需求,又能让土地重焕生机。因此,他毅然踏上返乡创业之路。
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周江自费走遍了国内多个花椒主产区,深入田间地头学习种植技术,与当地农户、专家交流经验,详细考察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模式,精心制定了一套适合家乡的花椒产业发展规划。
万事开头难,村民们祖祖辈辈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对花椒种植的前景充满疑虑,担心投入无回报,不愿流转土地。周江没有气馁,而是挨家挨户上门拜访。他带着厚厚的市场调研报告、精心制作的规划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村民们分析市场前景、讲解收益预期,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
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他更是破釜沉舟,卖掉了自己在城里辛苦打拼购置的房子,筹集了50万元启动资金。最终,他的真诚和决心打动了村民,成功流转500亩土地,种下了承载着希望的第一批花椒苗。
科技赋能破解种植难题
创业初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灾害,让近三分之一的花椒树遭受重创,嫩芽卷曲、叶片发黄,产量锐减。看着自己的心血受损,周江心急如焚。他意识到,仅靠传统种植经验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力量。
此后,周江开启了“白加黑”的学习模式,白天,他扎根田间,仔细观察花椒树的生长习性,记录每一个细微变化,夜晚,他挑灯夜战,通过线上农业课程、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还多次邀请西南大学的农业专家、农科院的研究员到基地实地指导,与专家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专家的建议下,周江投入80余万元引入智慧农业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土壤和环境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系统根据数据智能分析,自动调控灌溉、施肥设备,实现精准作业,相比传统方式节水40%、节肥30%。同时,他组建了无人机飞防队,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喷洒设备,不仅能快速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还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花椒树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测,提前预警潜在问题。
为培育更优质的品种,周江与重庆农科院合作,建立了花椒品种改良实验室。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筛选,成功培育出“渝椒1号”新品种,该品种抗病虫害能力提升30%,亩产量从原来的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麻味物质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20%,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欢迎。
产业升级带动共同富裕
随着花椒种植技术的成熟,周江开始着手产业升级。2019 年,他牵头成立了椒旺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吸引周边200余户村民入社。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优质种苗、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还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到社员家中进行一对一指导。
为延长产业链,周江投资300万元建设现代化花椒加工车间,引进先进的烘干、萃取、灌装设备,开发出花椒油、花椒酱、花椒粉、干花椒等10余种产品,其中,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的花椒油,最大程度保留了花椒的香气和麻味成分,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销售环节,周江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双渠道。线下,他与各大商超以及江浙地区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还打入了多家知名餐饮企业的供应链;线上,他组建专业电商团队,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并邀请网红主播进行直播带货,去年“双十一”期间,仅直播带货销售额就突破50万元。
如今,周江的花椒种植基地规模已扩大到2000亩,年产值达300万元,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300元租金,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合作社社员每年还能获得可观的分红。曾经冷清的村庄热闹起来,闲置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花椒产业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支柱产业。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周江说,下一步,还计划建设智能化花椒种植示范园,进一步拓展花椒的深加工领域,开发花椒日化、保健品等高端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坚实。
记者手记:
从城市精英到“花椒创客”,周江的十年坚守勾勒出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时代画像,印证着当青春热血遇上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便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
周江“科技成果全民共享”的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土地租金”到“务工收入+分红”的多元收益链,正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本质的最佳诠释。
站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审视,周江的探索早已超越了单一产业的范畴,他用十年时间证明,乡村不是科技的“荒漠”,而是创新的“蓝海”,当无人机掠过椒林,当实验室培育出新种,当直播间卖出花椒油,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乡村现代化的鲜活图景。正如他所言“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这种以科技为内核的创业范式,正在为乡村注入“人才回流、技术下沉、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从500亩到2000亩,从“单打独斗”到“合作社联动”,周江的花椒基地仍在扩展,而比产业规模更值得期许的,是他用行动播下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只要有敢为人先的闯劲、科技赋能的巧劲、带动共富的实劲,每一片土地都能生长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