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儿童生长发育关注度的提升,“身高焦虑”逐渐成为家长群体中的普遍现象,生长激素注射也从原本治疗特定疾病的医疗手段,演变为部分家长眼中的“增高神器”。然而,打生长激素真能如想象中那般创造身高奇迹吗?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家长的身高焦虑
“我女儿10岁身高才135厘米,班级里倒数第五,要是一直这么矮,以后找工作、谈恋爱都受影响。”在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外,李女士攥着孩子的体检报告,语气中满是焦虑。和李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的身高与未来发展紧密挂钩,陷入“身高焦虑”的漩涡。
社交平台上,家长们自发组建“追高群”,分享孩子的身高数据和干预经验。“骨龄偏大怎么办?”“生长激素要不要打?”是群里的高频讨论话题。在某家长论坛,一份“儿童身高标准表”被反复转发,标注着不同年龄、性别的“理想身高”,不少家长对照数据,发现孩子“不达标”后,便陷入恐慌。
在我县一家小学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身高焦虑”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我们班孩子排队,我家娃总在前三排,看着其他孩子蹭蹭长,心里特别着急。”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坦言,她曾带着孩子跑了多家医院,咨询生长激素注射的可能性。另一位家长王先生则表示,自己身高不高,担心遗传影响孩子未来。
一些商家敏锐捕捉到家长的焦虑,推出五花八门的“追高套餐”。从增高钙片、助长鞋垫到高价的“追高训练营”,乱象丛生。更有机构打着“科学评估”的旗号,过度夸大孩子身高不足的危害,诱导家长为生长激素治疗买单。
生长激素并非万能“增高药”
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对儿童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在医学上,生长激素确实可用于治疗因生长激素缺乏、特纳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的生长发育迟缓。然而,近年来,生长激素的使用范围却在悄然扩大。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因“身高不理想”前来咨询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中,真正符合医学指征的仅占少数。 生长激素治疗并非简单的“一针见效”。生长激素的使用需要经过骨龄检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甲状腺功能等一系列严格检查,只有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且骨骺线未闭合的儿童,才符合治疗条件。即便符合条件,治疗方案也需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剂量、疗程均需精准把控。治疗过程中,还需定期复查,调整剂量。
“生长激素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县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何邈向记者解释,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因垂体疾病、生长激素缺乏症等导致的身材矮小,对于非疾病原因的身高不理想,贸然使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副作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生长激素并非没有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股骨头滑脱等问题,还可能增加肿瘤发生风险。
此外,生长激素治疗费用高昂。短效水剂每月治疗费用约3000 ~5000元,长效水剂每月费用超万元,且通常需持续注射数年。
“许多家长只看到‘长高’的宣传,却忽视了潜在风险和经济成本。”何邈强调,除了疾病因素,儿童身高还受遗传、营养、睡眠、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改善生活方式往往比注射生长激素更重要。
理性看待科学助力成长
“身高受遗传、营养、运动、睡眠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占比约70%,后天因素占30%。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的身高只要在正常生长曲线范围内,就无需过度担忧。”何邈说。
对于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医生也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必须严格遵循适应症,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同时,家长要明白,生长激素治疗并非能突破遗传限制,只是帮助孩子达到应有的身高潜力。
“与其盲目依赖药物,不如从日常生活入手。”何邈建议,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小学生每天睡眠10 ~ 12小时)、均衡的营养(多摄入蛋白质、钙等营养素)、适度的运动(跳绳、篮球等纵向运动有助于骨骼生长),这些健康生活方式才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同时,家长也应调整心态,避免将自身焦虑传递给孩子。
“身高并非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身心健康远比数字更重要。”何邈说。
记者手记:
在“身高焦虑”日益蔓延的当下,生长激素从治疗矮小症的“医学武器”,逐渐被部分家长和商家推上“全民追高神器”的神坛。然而,这一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非理性因素与潜在风险。
要破解“生长激素追高”的迷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认识到身高并非决定孩子未来的唯一因素,更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用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陪伴孩子茁壮成长,莫让生长激素成为“拔苗助长”的工具,毁掉孩子的美好未来;医疗机构要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诊疗规范;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生长激素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药品宣传与使用,打击违规医疗行为;同时,社会也应摒弃“身高歧视”观念,营造更加包容的环境。
记 者:李倩倩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