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启动仪式现场
通讯员 黄树权 孙红军
每周五下午四点半,县融智学校的放学铃声响起。与以往孩子们冲出校门就低头刷手机的场景不同,今天五年级的小张同学和同学们兴冲冲地奔向马鞍山社区家庭教育互助会。
“快点,快走!新丰书院的AI下棋比赛要开始了!”小张催促着同伴。家庭教育互助会里,20多个孩子正分组体验着各种活动:有的在志愿者指导下进行VR阅读,有的参加围棋比赛,还有的在制作机器人模型。
“一年前,我家孩子放学就抱着手机不撒手,作业拖到半夜,视力也急剧下降。”家长王女士站在互助会门口,看着儿子专注拼装模型的身影感慨道,“现在他参加了‘鸿鹄计划’的科技小组,不仅戒掉了游戏瘾,还获得了丰都县科技创新比赛二等奖。”
在丰都,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自2010年起,丰都县针对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开展了一场历时15年的系统性防治实践。最新数据显示,全县青少年网络沉迷率下降36.7%,网络素养达标率从61.3%提升至89.5%,涉网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67%,近视率、肥胖率等关联指标同步改善。这一被称作“丰都模式”的创新实践,入选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百佳案例,并在四川、山东、云南等省份推广,惠及“百县千校”。“丰都模式”到底是什么?究竟是如何实施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5年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构建“1+x”共育课程体系
点亮网络素养灯塔
在重庆丰都育才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正生动地讲解着“网事不凡”这一专题课程。屏幕上展示着网络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信息,从热门的短视频到复杂的网络交易,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时发出惊叹声。老师通过有趣的案例,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这便是丰都县“1+x”共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1+x”共育课程体系以培养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为核心,“1”代表一门核心专题课程“网事不凡”,“x”包括“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指南”“六美互助课程”“四联实践课程”“父母课程”“专门教育矫正课程”等一系列特色课程或指南,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覆盖幼小初高全学段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群。
“网事不凡”作为核心课程,正式出版并配有课程发布会视频资料,还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资源库,包括教学实录、丰富的教学资源等。它以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网络知识。比如在讲解网络信息甄别时,课程中列举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网络谣言案例,像“某食物致癌”“某地出现不明生物”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去分析、辨别,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融入学科教育的课程中,老师巧妙地将网络素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分析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分析网络购物中的价格计算、优惠策略等,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网络生活实际,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网络消费中的陷阱。
“六美互助课程”聚焦于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网络环境中的培养。课程设置了“网络文明之美”“网络诚信之美”等主题活动,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网络文明宣传海报、编写网络诚信故事等,在实践中提升网络素养。
“四联实践课程”则强调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机构的联合实践。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网络素养主题班会,分享家庭网络管理经验;与社会机构合作,举办网络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学生对网络积极应用的兴趣。
针对家长群体的“父母课程”同样意义重大。在丰都县的一个社区新丰书院,一场“父母课程”正在进行。家长们认真聆听着专家的讲解,不时做着笔记。课程内容涵盖如何与孩子沟通网络使用问题、如何设置家庭网络规则、如何识别孩子网络沉迷的早期迹象等。一位家长感慨地说:“以前我只知道禁止孩子上网,却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学了这门课,我知道该怎么和孩子一起合理使用网络了。”
“专门教育矫正课程”则为那些已经出现网络沉迷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在丰都县的善成专门学校里,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训练、兴趣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沉迷,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x”共育课程体系,就像一座灯塔,为未成年人在复杂的网络海洋中指明方向,让他们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从网络的被动使用者转变为主动驾驭者。
设定“三段九级”评价指标
精准衡量成长轨迹
在丰都县融智学校办公室里,班主任周老师正在对照一份特殊的量表,对班上学生的网络素养进行评价。这份量表从“认知(信息甄别)、行为(时间管理)、情感(网络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九级进阶式评价指标。这就是丰都县建立的“三段九级”网络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全面、科学地衡量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水平,以行为维度为例,其中包含“自主设定使用时长”“遵守家庭契约”等具体指标。“自主设定使用时长”体现了学生对自身网络使用时间的管理能力,从最初需要家长督促控制上网时间,到能够自觉合理安排上网时长,反映了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的成长;“遵守家庭契约”则强调了学生在家庭网络使用规则下的自律性,这一指标促进了家庭在网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认知维度,从能够识别常见的网络虚假信息,到深入分析信息背后的传播动机和影响,体现了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逐步提升。在2024年丰都县举行的一次网络素养测评中,一名学生在回答关于如何辨别网络谣言的问题时,不仅能准确指出谣言的特征,还能分析出谣言传播可能带来的社会危害,这正是认知维度提升的表现。
当然,情感维度的评价同样重要。从对网络持好奇、新鲜的态度,到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明白网络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反映了学生在网络情感认知上的成熟。在丰都县每年的庙会、文明礼貌月、“丰都仔儿上龙街”周末“跳蚤”市场等活动中,许多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正能量传播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短视频、撰写网络文明倡议书等,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网络价值观。
“三段九级”网络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清晰地了解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教育策略。对于网络素养水平较低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引导;对于达到较高等级的学生,则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拓展学习机会,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
借助这一评价体系,学校、家庭能够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网络素养成长轨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网络素养提升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建立综合防治保障机制
编织立体防护网
在丰都县双路镇马鞍山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无网游社区”创建活动正在进行。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向居民宣传网络沉迷的危害,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有趣的线下活动,如手工制作、阅读分享会等。这便是丰都县“三点一线·八大协同”综合防治保障机制中政校同频的一个场景。
据了解,“三点一线·八大协同”综合防治保障机制,以八大协同筑牢网络沉迷立体防线。“三点”指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关键节点,“一线”则是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的协同教育线。“八大协同”包括政校同频、家校同心、警校同步、医校同行、企校同推、会校同抓、馆校同唱、校校同轨。
政校同频,建立镇(街)会联席会,开展“无网游社区”创建行动。政府部门和学校密切合作,从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方面入手,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社区网络服务场所的经营,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学校则积极配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网络文明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网络素养意识。
家校同心,推行“5+2”协同机制。在工作日的5天里,学校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和管理,监督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在周末的2天里,家长承担起主要的监管责任,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计划,引导孩子合理上网。家长和老师通过定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网络使用情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警校同步,公检法司工作人员兼任法治副校长,建立“校园周边200米净网区”。法治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网络法治教育讲座,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违法犯罪的后果,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公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巡查,净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
医校同行,配备健康副校长,建立网络沉迷医学干预绿色通道。健康副校长为学生提供网络沉迷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对出现网络沉迷症状的学生及时进行医学干预。丰都县人民医院专门设立了网络沉迷治疗科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治疗服务,帮助他们摆脱网络沉迷的困扰。
企校同推,建设校企网络素养实践基地。企业与学校合作,利用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区域内科技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网络编程培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网络科技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会校同抓,实施“鸿鹄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替代性活动。社会组织与学校合作,关注留守儿童群体,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艺术培训、体育比赛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远离网络,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馆校同唱,打造“AI馆员”“VR书院”,开展系列活动。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阅读空间,开展网络阅读分享会、虚拟现实文化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校校同轨,组建教育集团共享课程资源,建立跨校干预支持系统。学校之间加强合作,共享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资源,对于出现网络沉迷问题的学生,学校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提供跨校的帮助和支持。
“三点一线·八大协同”综合防治保障机制,如同一张紧密的立体防护网,将学校、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5年来,丰都县通过开发“1+x”共育课程体系、建立“三段九级”网络素养评价指标、构建“三点一线·八大协同”综合防治保障机制,成功构建起“标准引领——工具支撑——路径贯通——评价驱动”的家校社协同防治闭环体系。如今,在丰都县,打破网络沉迷的困扰后,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更加明亮,孩子们的网络素养更加扎实。这一模式不仅在丰都县取得了显著成效,还推广至四川、山东、云南等省份,在全国率先启动“百县千校”网络素养促进计划,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和网络素养促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放眼未来,丰都县将继续深化“家校社企”共育生态,不断完善防治体系。相信在“丰都模式”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摆脱“屏幕困局”,实现从“屏幕困局”到“素养赋能”的跨越式成长,在数字时代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