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近日,记者走进栗子乡,只见一片火红的希望在田野间蔓延。在这里,朝天红辣椒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也是栗子乡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村民种植辣椒
辣椒红火燃希望
产业新径致富忙
踏入栗子乡栗子社区,阳光倾洒在肥沃的土地上,映照出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村民俯身弯腰,紧握锄头,挥汗如雨地铲除杂草,每一下动作都娴熟有力;有的村民则专注地翻整土地,用耙子将土块敲碎,精心整理出一行行规整的垄沟,为辣椒种子营造最佳生长环境。
“自从乡里推广种植朝天红辣椒,日子比以前更好了。”栗子社区居民李文本笑着告诉记者,“去年我种了几亩朝天红,收入翻了一番。今年我又多种了几亩,政府还有补助,我们的种植积极性更高了。”
栗子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兴斌介绍,朝天红辣椒是栗子乡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它不仅适应性强、产量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深受消费者青睐。2021年,乡里引入重庆古寨栗子农业有限公司,由其负责技术指导与市场开拓,并通过“企业+农户”模式,组织订单农业生产,切实保障农户种植的辣椒有销路、有依靠。
“我们和重庆古寨栗子农业有限公司签了收购协议,公司提供种子、开展技术培训,还负责收购,我们农户只管种就行。”栗子社区村民廖存英说,“这种模式让我们心里有底,不用担心种出来的辣椒卖不掉。”
在金龙寨村,辣椒产业同样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党支部书记陈晓雄表示,村里大部分农户都参与了辣椒种植,有的农户甚至将自家土地全部种上了朝天红。
“去年,我们村的辣椒产量约20吨,今年预计能达到70吨。” 陈晓雄满怀信心地说,“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我们对辣椒产业充满信心,相信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技术资金齐助力
共绘产业新篇章
在金龙寨村即将播种的辣椒地里,朱兴斌穿梭于田垄之间。他声音洪亮地向农户讲解种植技巧,还不时俯身,亲自示范如何防治病虫害,已然成为农户心中的“贴心导师”。
作为辣椒产业的坚实后盾,重庆古寨栗子农业有限公司不仅提供优质辣椒种子,还全程参与技术指导与服务。
“种植朝天红辣椒,那可得精心对待!我们就像农户的帮手,帮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彭天俊,这位重庆古寨栗子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感慨道。他时常深入田间,与农户们面对面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
为进一步提升农户的种植水平,栗子乡政府特意委派朱兴斌作为现场指导的“带头人”。朱兴斌,这位栗子乡辣椒产业的“技术能手”,对朝天红辣椒的种植技术了如指掌,与农户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农户们一遇到种植难题,首先想到的便是找朱兴斌帮忙。
“朱主任帮了我们大忙。他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种植技术,让我们的辣椒产量和品质都上了新台阶!”村民们纷纷称赞。
除现场指导外,栗子乡还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让农户们随时随地都能学到辣椒种植技术。在大家的悉心帮扶下,栗子乡的辣椒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为推动 “一村一品” 项目顺利实施,乡里还成立了由乡长挂帅的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推进与协调。
“在资金扶持方面,我们栗子乡人民政府下足了功夫。对种植辣椒的农户给予实实在在的补助,单块种植面积低于5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超过50亩的,每亩补助400元。而且,去年我们还为农户在太平洋保险公司投保了蔬菜保险,以防范自然灾害给农户种植带来的损失。”朱兴斌说。
此外,栗子乡人民政府加强项目监管和资金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杜绝挪用现象。同时,规范档案管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资料进行细致存档,确保资料完整、规范。
订单农业稳民心
辣椒销路有保障
在栗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村民们正有序排队,与重庆古寨栗子农业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现场热闹而有序。“白纸黑字写着保底价,公司还上门收购,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村民说。
对于农户而言,最担忧的便是种出来的辣椒卖不出去。而在栗子乡,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通过“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重庆古寨栗子农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切实保障农户种植的辣椒有稳定销路。
“我们与农户签订的收购协议中明确规定了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保底价格是每公斤4.6元,去年实际收购价格是每公斤5.6元。”彭天俊表示,“我们会依据市场行情和农户的种植情况确定收购价格,保障农户的利益。”
这种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他们无需再担心辣椒滞销,能够安心投入种植生产。同时,企业也能通过与农户的合作,确保原材料的供应与质量。
“去年我种了3亩朝天红,都卖给了重庆古寨栗子农业有限公司。”金龙寨村村民李福友说,“公司给出的收购价格合理,收购过程也很顺畅。今年我打算多种几亩。”
如今,朝天红辣椒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它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还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2024年,栗子乡辣椒总收购量超过70吨,带动约800户村民增收。预计今年收购量将达到200多吨,总产值可达100多万元。
记 者:李 巧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