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邻里纠纷起源很多,其中噪音导致的不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居住越来越集中,生活中的声音是否导致邻里不和?遇到噪声影响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近日,记者深入县城世纪花城、丰城尚座、东麓国际等几个小区开展调查。
我行我素是矛盾的根源
“隔得那么近有点声音都是正常现象。”“噪音这个东西看你怎么理解,有的人稍微有点声音就受不了。”“半夜三更的,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完全不顾他人感受,啷个不产生矛盾嘛?”采访期间,不少业主发表了自己对噪音的理解,认为噪声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大家只顾自己。
“我家楼上就是这样,晚上十点多,十一点多,他家不时发出噪声,有时是拖桌子板凳的声音,有时是硬物、重物掉落地上的声音。”市民张女士表示,她在业主群内劝导过,也给物业反映过,物业也上门劝导了,但是效果不理想。
采访期间,南天湖中路社区李女士反映,她家楼上是一个租户,家中养了一群狗,狗每天吵得无法入睡。前往交涉,楼上邻居每次都以帮别人代养几天为由,拒不改正。后来干脆以放狗咬人进行威胁。好在物业上门协调,才先送走了3只,留下了2只。
换位思考是化解矛盾的利器
“相互理解很重要。”“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矛盾会变小变少。”“以牙还牙会让矛盾升级,尽量不那样做。”采访中,一些市民分享了楼上楼下因为噪音问题相互沟通的心得。
“我以前在双桂路那边的老房子住,隔音效果差,楼上的小孩经常在室内跑来跑去,响声很大,上去找大人说过一次,后来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了。”杨女士表示,只要友好沟通,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一方态度不友善,会让矛盾升级。
市民王女士反映,近段时间,她家楼上的业主动静很大,半夜三更打架吵架。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楼板咚的一声,还伴随东西砸地板声、骂声、哭声。每次都想上去招呼一声,考虑到别人此时心情已经糟透了,因此就只在业主群里打了招呼。
噪音扰民责任和解决途径
什么是噪音扰民,噪音扰民有那些法律责任,如何化解噪音扰民,为此,记者查阅了有关法律,并咨询了资深法律人士。
《民法典》对邻居噪音定义为,邻居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声音、噪声、音乐、器乐演奏以及其他类似的噪音,严重影响到邻居正常生活、工作、休息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邻居噪音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法律责任,即扰民责任和违约责任。邻居在生活中产生噪音,如果严重侵害了邻居的合法权益,妨碍了其正常生活、工作、休息等,就构成了扰民责任,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害方可以要求邻居停止噪音行为,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解决邻里噪音问题,首选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受害方可以与邻居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并寻求达成共识。通过协商解决,可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升级,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此外,可以寻求物业介入,如果邻居噪音问题发生在有物业管理的场所,受害方可以向物业投诉,并要求物业介入解决。物业有责任对噪音问题进行管理和调解,并督促邻居履行相关约定。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如果协商和物业介入等无法解决邻居噪音问题,受害方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援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
记者手记:
生活中难免有摩擦。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要学会正确处理。
俗话说得好,人心都是肉长的。作为受害方,当他人的一些行为在不经意中侵害了我们的利益,不能带着找麻烦的心态上门理论、指责,而是在沟通时,语气友善一点。而作为侵权方,别人上门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认真反思,善意面对邻居的反映,虚心接受,积极整改。
总之一句话,邻居噪音扰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记 者:邓尧予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