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镇乡街风采 > 详情
记者 李达元
近年来,三元镇罗家场村依托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新模式,将石菖蒲中药材种植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通过党建引领、技术赋能和产业融合,我们村成功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致富之路,成为全镇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标杆。”近日,罗家场村党支部书记徐晓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专业团队技术护航提质增效
隆长茂是罗家场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是村里最先种植石菖蒲的村民。后来,他卖了3分地的石菖蒲,获毛收入6000元,觉得经济效益还可以,就动员身边村民也种植石菖蒲。
徐晓玲介绍,与此同时,罗家场村两委积极带领村民林下种植石菖蒲,并帮助村民选阴山或水源充足、适宜石菖蒲生长的地块,为确保石菖蒲种植效益最大化。
“我们还引入专业农技团队,从选苗、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石菖蒲成活率达95%以上。目前,已动员300余户农户种植石菖蒲约700亩。”徐晓玲说。
据了解,石菖蒲为2~3年成熟采收,亩产干货可达300公斤,按市场价58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超1.74万元。
集体经济激活“绿色动能”
在发展石菖蒲产业过程中,罗家场村两委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筹备成立村级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整合村内闲置林地资源,规模化推进石菖蒲种植。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入股等方式,带动村民参与种植。村集体与企业签订保价回收协议,确保农户收益稳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徐晓玲说。
徐晓玲介绍,该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石菖蒲从种植到采收全程采用有机管理,杜绝化学农药,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提升药材品质。
“由于石菖蒲采收需要晒干后出售,针对夏天不利于栽植,冬天便于种植又无太阳的实际情况,村两委决定将申请修建烤房,这样既解决了晒干石菖蒲需要看天气的问题,又可保证农户随时随地都能销售。”徐晓玲说。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罗家场村以石菖蒲为媒,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记者看到,这片曾经的寂静山林,如今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已然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罗家场村林下发展种植石菖蒲产业,也为我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三元镇党委书记孙建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