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恒都屠宰场牛肉精深加工车间
记者 李达元
去年,我县组织企业走进墨西哥、香港地区,首次实现牛肉出口总额2000万元,牛肉进口、榨菜和藠头出口稳定保持全市第一。我县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近日,记者围绕保税仓库建设与使用、进口牛肉加工与销售、外贸企业培育与支持,以及未来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等展开调查。
率先打通牛源进口绿色通道
2012年,我县重新确立建设“中国肉牛之都”的战略定位,推动“丰都肉牛”品牌成功注册国家地理证明标志。仅用5年时间,丰都肉牛产业便从“零星散养”发展为“规模集群”产业。特别是高家镇、社坛镇两个乡镇大型肉牛养殖场先后建成投用,带动全县肉牛家庭牧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建成存栏20头以上的肉牛庭院牧场800余个、存栏5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7个,每年肉牛存出栏分别达16万头、9万头。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牛产业,2015年,丰都成功实现首批澳洲活牛空运进口,成为全国首个商品活畜进口承接地,率先打通牛源进口绿色通道。”重庆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都公司”)负责人朱刚泉说。
从2022年至今,我县肉牛产业规模实力与品质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科技为引领,精心培育丰都牛新品种。组建丰都肉牛产业研究院、肉牛科技专家大院,成立重庆草食畜牧产业丰都肉牛综合实验站,建成两个良种繁育中心。
与此同时,通过加工升级构建牛肉产业新高地,新增加工产能6万吨。目前,我县年屠宰肉牛12万头,精深加工牛肉10余万吨,全面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引领牛肉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迈进。丰都县牛肉出口量在重庆市位居第一。
龙头企业带动外贸经济快速增长
2023年,我县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33.9%;进口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65.3%;出口完成7000万元,同比增长0.9%。同年,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首个保税港仓库建成投用,开创钦州至重庆丰都保税仓模式。
朱刚泉介绍,县内的恒都牛肉产业基地是公共保税仓库主要使用者,恒都公司的进口牛肉是保税仓库里最多的货品。除对进口牛肉进行加工,其在县内还有肉牛屠宰场,同时采用肉牛共富农场模式带动当地农业发展。该模式下,村集体负责协调水、电、土地等资源,帮助企业获取政策支持;企业负责农场整体运营和管理;农户通过参与养殖、务工等方式获得收益。这一模式既降低了农户养牛风险,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随着恒都牛肉精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在以恒都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带动下,我县藠头、麻辣鸡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和产业园建设,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丰都藠头出口量在重庆市内排名第一。同时,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化零为整”,提升了整体竞争力。这些举措有力助推丰都县外贸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我县在2023年~2024年取得显著经济成就: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6.1亿元,增长6.5%;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8.4亿元,增长6.6%,增速居全市第五。
未来外贸经济将更出色
2024年2月,我县发布重要政策文件——《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任务分解的通知》。该文件明确各级各部门具体工作任务与职责,并将2020年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工作目标纳入“三大攻坚、八大行动计划”重点工作范畴,与其他项目一同实施并考核。这一系列举措彰显县委、县政府推动外贸经济发展的决心,激发相关部门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当年上半年,我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717.07万美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率高达411.66%,刷新历史纪录,实现进出口双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丰都外贸经济增幅在重庆市排名首位。
县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县外贸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不仅反映丰都经济发展活力,也体现对外开放的积极作为。通过制定详细行动计划,我县不仅在外贸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也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我县外贸经济增长还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率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这些举措既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又提高本地企业竞争力。
“放眼未来,我县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预计通过持续努力和创新,丰都县外贸经济发展将更加出色。”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