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蔡秦军观察牛的生长情况
记者 江忱菊
从打工人到养殖大户,近十年期间历经两次创业,兴龙镇新农人蔡秦军,和爱人一起在春花山村自繁自养,生态养牛,以勤劳的双手带动身边20余名村民增收。
近日,记者走进细雨蒙蒙的兴龙镇春花山村,蔡秦军正忙着从货车上卸下满载的酒糟。“酒糟,这可是我们喂养肉牛的宝贝。”蔡秦军边忙活边向记者介绍道,“它不仅口感好,易于消化,而且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有效预防肉牛发生瘤胃膨气,是养殖肉牛的理想饲料原料。”随着话音落下,他细心地将一筐筐酒糟整齐地堆放在装着肉牛草料的柴房里。
初创业遇拦路虎
2008年,我县开始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蔡秦军第一次萌生了回家养牛的想法。
“在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有养牛的传统,再加上当时政府又有大力扶持的政策,如果能在家乡闯出一番事业,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深思熟虑后,蔡秦军决定拿出这些年外出打工辛苦积攒下来的积蓄,与妻子辞去在外省工厂的工作,返乡创业。
为了确保牛源与牛犊的品质,蔡秦军采取自繁自养的策略。然而,这一决策后来差点让他和妻子对养牛事业心灰意冷。
“我们当时对母牛的投资较大,本意是想通过这一方式长远地降低牛犊的获取成本。”然而,当母牛进入繁育期后,却频繁遭遇流产的困境,且这一难题迟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对蔡秦军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那时候,我们对养殖技术一知半解,母牛的养殖周期又相对漫长,加之我们已经把所有积蓄都投入进去了。”蔡秦军回想起那段经历,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惋惜。面对重重困难,最终,夫妻俩不得不忍痛将辛苦养殖的牛群以低价售出。为了生计,在二胎孩子断奶之后,他们再次踏上了离乡背井的路途,前往福建、浙江等地的建材厂务工。
尽管此后的几年里,蔡秦军夫妇一直在外务工,但蔡秦军的心中始终难以割舍那份对肉牛养殖业的牵挂。
再返乡求稳中行
2017年,蔡秦军的孩子步入了初中阶段,夫妻二人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担忧。
“孩子一直以来都是由家中的老人照顾,但随着老人年岁的增长,照看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再者,自从那次创业失败后,我们就外出打工,这些年来,与家人相处实在是太短暂了。”蔡秦军再次向妻子表达了想要返乡创业,重拾肉牛养殖事业的愿望。
“其实,当我最初提出这个想法时,我妻子有些担忧,毕竟几年前经历过一次失败。”蔡秦军说到这里,有些不好意思地咧了咧嘴角。但幸运的是,这些年里,他并没有放弃对肉牛养殖的学习和关注,一直与肉牛养殖户们保持着联系,积极交流养殖经验,同时,还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学习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知识。
就这样,蔡秦军夫妇再次辞去工作,回到了熟悉的家乡,重启肉牛养殖事业。这一次,他们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蔡秦军仅先购入了二十余头肉牛开始养殖。
“虽然我们这是第二次创业,但心里还是难免有些忐忑,所以决定先稳扎稳打,一步步来。”蔡秦军说。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蔡秦军经常前往肉牛养殖大户的牛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镇上或者村里有干部通知组织学习时,蔡秦军也会积极参加。
“你看,我还加了我们新农人互助会肉牛产业分会和肉牛养殖户的群,大家一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可以在群里咨询,而且群里还会定期分享牛肉的市场价格动态、饲料供应信息等,真的是既实用又方便。”蔡秦军滑动着手机上的微信群信息高兴地说。
全方位护航发展
2023年,当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得知蔡秦军重新投身于肉牛养殖业后,主动联系了他。
“其实,我之前也多次从其他养殖户那里听说过‘新农人贷’这项政策,但因为担心申请手续会比较繁琐,所以一直没有去办理。”蔡秦军回忆道。
然而,这次意外的电话访问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原来,由于蔡秦军在多年前创业时就曾有过良好的贷款记录,且现在的养殖规模也完全符合申请条件,因此,这次的“新农人贷”申请异常顺利,资金很快就到位了。
今年八月底,蔡秦军发现自家养殖的一头母牛出现了异常情况:它开始拒绝进食草料,并且无法正常排便。经过进一步的检测,母牛的体温还持续偏低,这一系列的症状让蔡秦军顿时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他迅速将母牛的情况拍照并详细描述后,发到了养殖交流的微信群中。
消息发出后,忠县一名拥有丰富肉牛养殖经验的兽医便赶到了蔡秦军的牛场。经过细致地检查,确诊母牛是因为误食了尖锐物体而导致的一系列异常反应。经过一番手术后,成功地从母牛的胃中取出了一枚铁钉。
蔡秦军的肉牛存栏数量从最初的20余头稳步增长至如今的80余头。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肉牛的饲料需求,他扩大了玉米和牛草的种植面积。
蔡秦军深知,村里有多位女性因全职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而无法外出工作,因此,每当需要人手协助时,夫妻二人总是优先考虑她们。
从打工者转变为养殖户,从最初的自繁自养到如今的种养结合,蔡秦军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不仅实现了个人事业的向前发展,也为家乡的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