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为中华之崛起,抛头颅,洒热血,是刻在英雄烈士们骨子里的精神。在那动荡不安、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无惧生死,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其中就有一名出生于丰都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一生为了党的事业劳苦奔波,奉献自我,他就是易国杞。
1896年10月2日,易国杞出生在太平乡双龙场(今双龙镇)严家坡的一户富裕农家。他自小就聪明好学,勤奋上进。小时候去私塾读书时,教书先生也非常喜爱这位思维敏捷、记忆非凡的学生。
初小毕业后,易国杞以优异的成绩越级考入丰都县立中学,并于1923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
也就是在上海,易国杞开启了自己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易国杞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大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常组织同学开展社会活动,讨论国家大事,抨击时弊,寻求革命真理。
同时,易国杞主动与学校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党组织外围积极为党工作,并申请加入党的组织。1925年,经学校党组织长期考察、批准,易国杞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易国杞大学毕业,他没有回到家乡工作,而是留住上海。在与罗亦农、赵世炎等早期共产党人取得联系后,易国杞负责发动工人,组建工人武装,开展武装革命斗争。
1927年3月,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中共领导人组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易国杞根据党组织指示,秘密组建上海工人武装纠察队。
3月21日12时,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上海80万工人、学生、商人开展罢工、罢课、罢市运动,并取得胜利,随即转入武装起义。易国杞率领工人纠察队充当先锋,按照预定计划先后攻下市电话局、电报局,占领警察局和兵营。
捷报频传,下午1时,易国杞率队配合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东、沪西、闸北等7区起义,到21日晚,除闸北区外,其余6区相继被起义工人武装攻占。
随后,易国杞集中优势兵力,向敌人防御力量最强的闸北地区发起强攻,打了个出其不意。面对敌人最强的防守,易国杞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直面敌人20个军事据点上的机枪、大炮、铁甲车,率工人武装纠察队冲锋在前。到22日下午6点,一番鏖战之后,纠察队击溃守敌,攻占闸北区,最终赢得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全面胜利。
192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易国杞听从党组织的安排,从上海返回丰都,进入县立高级小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因其革命活动引起当局注意,被军警监视。10月下旬,中共丰都特别支部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他受组织派遣,回乡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发展党的组织。
1928年2月初,中共丰都县委成立后,易国杞成功创建双龙场党支部,任书记。从此,他带领双龙场支部党员,以双龙场为中心,在丰都北岸山区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宣传党的主张,组建农民协会,筹备农民武装起义。1929年7月,中共丰都北岸区委成立,易国杞任区委书记,继续为发展党的组织贡献力量。
1930年初,易国杞当选丰都县委委员,与陶一揆等人在县城创办新学校,并以学校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5月,“钟熊事件”后,易国杞被人告密,身份暴露,十分危险。
迫于无奈,易国杞进行了转移,返回县城东郊,在家隔壁的暗室里躲藏,一日三餐均由妻子从墙壁洞穴递送。几天后,官府搜查缉拿,易国杞无处藏身,只得转移到上海、江西等地。
1938 年10月,武汉沦陷,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戏剧抗敌协会等迁移四川,隐蔽在外的易国杞也没有忘记家乡发展,他回到丰都,在中共丰都县委的帮助下,就任《酆都日报》社编辑。
从此,易国杞以笔为武器,夜以继日接收抗日前线胜利电文,撰文办报,鼓励全民抗日图存、投身抗战。丰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掀起,民众自发抗战支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46年7月,奋战在一线的易国杞终因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旧疾复发,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0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易国杞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党的事业中去,率领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他的事迹激荡人心,浩然长存,后世子孙必将沿着他的足迹,发扬他那“视死如归干革命,殚精竭虑为人民”的精神,积蓄力量,自强不息,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芷琦 通讯员:隆永林
编辑:彭春蓉
责编: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