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近年来,为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合镇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围绕“推介一张名片,规划一张网络,打造五大产业”的总体思路,以“抓实三项建设,注重三个结合,建立三项机制”为重点,抓紧抓实各项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余家坝村现代农业园
梨橙是脐橙的一种,因形似梨而命名为梨橙。保合镇历来有种植梨橙的传统,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培育改良,如今的梨橙果实大,果形端庄、整齐,色泽鲜艳、果皮较薄、肉质细嫩化渣、汁多、微具香气,梨橙也因此成为该镇的特产。
硕果累累
“2013年,由丰都县农产品协会申报的‘保合梨橙’,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对我镇发展梨橙产业的充分肯定。”保合镇党委书记陈晓春告诉记者,“保合梨橙”成功注册地理商标后,该镇长期坚持培育这一特色产业,将梨橙产业作为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
新屋坪村是该镇种植梨橙的重点核心区域,目前已经进入采摘期间,黄橙橙的果实挂满枝头,放眼望去,一片金色映入眼帘。
“梨橙树不择土壤,一般浅薄的坡地也可种植,在我们村,既有连片种植的,也有零星种植的,更有房前屋后种植的,一颗成年树产果达50公斤以上。”新屋坪村果农杨兴平介绍,他家种植了5亩多,每年的梨橙就带来了近3万元收入。
“我们村是保合镇梨橙产业发源地和核心区,种植梨橙的村民很多,少的种植梨橙3到5亩,多的种植10到20亩,收入约2到1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文永权说。
据了解,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镇利用产业扶贫资金93万元,发展梨橙2050亩9.3万株,惠及贫困户164户648人。目前,梨橙也从原来的新屋坪、万泉村扩大到马家场、何家场、范家沟、普子场、盖灵庙、竹林冲、新院子、余家坝等村,全镇种植面积已达9000亩。
“我镇目前发展的9000亩梨橙,有6000亩进入挂果期,预计今年产量10500多吨,实现产值2600多万元。”陈晓春说。
余家坝村是保合镇重要的现代农业大村,农业基础较好,乡村特色鲜明,生态功能显著,自然人文和谐交融。
余家坝荷花盛开
据该镇党政办工作人员介绍,该镇引进重庆灿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1085亩,整体打造了余家坝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脱贫攻坚。园区以“天天有水产,月月有水果,四季有花香”为目标,按照“田美地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的发展思路,以精细、节水、设施、观光、循环农业产业为抓手,突出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进行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集生态水产养殖区、水果种植区、有机蔬菜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四区一体”。
“目前,水产养殖区已建成生态养殖水面150亩,主要养殖甲鱼、小龙虾、美蛙、泥鳅、鳝鱼、红鲤鱼等品种;水果种植区已种植红心柚150亩,血脐、大五星枇杷各100亩,育种草莓10亩;蔬菜种植区种植了绿色无公害卷心白、茄子、甜玉米、彩椒等有机蔬菜200亩。”该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花卉苗木种植区种植了八月桂、红梅、菊花、月季花等50亩,花期到来时,争相斗艳,美不胜收。
记者在村里看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特色水产养殖区、特色水果种植区、特色蔬菜区,特色花卉苗木区和特种养殖区相得益彰。
“村民的建筑很多是有地方特色的抬梁、穿斗等木结构房屋,屋顶多使用小青瓦,地方特色明显。”该村党支部书记余时权告诉记者,该村将田园风光、山水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逐步吸引更多市民来村里休闲度假,直接在农家购买真“土货”,让当地村民就地富起来。
游客自拍留念
今年3月,“2019‘花漾丰都’春季赏花踏青之旅暨魅力保合·相约浪漫花海活动”启动仪式在余家坝村举行,时值200余亩桃花陆续盛开,漫山遍野、错落有致,三五成群的游客们拿着自拍杆在桃花间自拍留念,不少汉服爱好者穿行林中,和着春风,伴着暖阳,如蝴蝶般翩翩起舞。
这个活动以“踏青魅力保合、相约浪漫花海、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借花发展,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花果资源,吸引八方宾朋前来休闲娱乐。活动现场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不少农户将自家的特产摆在道路两旁,吸引游客上前询问、购买,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
近年来,保合镇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据悉,该镇还将开建星级旅游酒店等,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在推动梨橙等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保合镇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稻、榨菜、肉牛、水产等低风险产业,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发展意愿,量身定制,实施“点菜式”产业发展,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以长线产业与短线产业相结合,除发展梨橙等为主的长线产业以外,着力发展中药材、榨菜、肉牛、水产、果蔬等短、稳、快的增收产业,实现以短养长,为贫困户打造“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脱贫致富主体产业。
油菜基地
“我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贫困群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陈晓春说,该镇围绕“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的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参与一个以上的产业项目”目标,引导农村土地有序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手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提高规模经营水平。
截至目前,该镇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0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实行订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销路、提供优质幼苗及技术支持、带动周边农户就业等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农户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千亩黄栀子基地
此外,该镇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要求,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1068.2万元,新修1.5米产业便道28.375公里,2米机耕道7.82公里;新建蓄水池12口,每口50立方;整修泥结石路19.1公里;新建人行便道22.5公里;修建产业路11公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镇扶贫产业行稳致远。
陈晓春告诉记者,该镇下一步将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从单一的原始产品销售模式转变为精深加工,拓展农产品精加工市场,提高产品毛利润,促进产业链前延后伸。
记者在保合镇采访时发现,由于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甚至是体力都明显偏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记者认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对症下药”,按照缺什么教什么,大力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培训,组织农技专家到村入户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记者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