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记三建乡红旗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培栋
2017年9月4日,年仅25的孙培栋由市水利局职工变身为三建乡红旗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如今两年过去了,孙培栋由当初“城里来的陌生人”变成村民口中的“他是咱村里人”,被评为重庆市2019年度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孙培栋是怎么做到的呢?
三建乡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红旗寨村则是三建乡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该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缺乏增收骨干产业。和大多数贫困村一样,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着老人和孩子。
孙培栋到村那天,村里老支书召集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开见面会。会上,有人悄声嘀咕:“城里来的年轻人,能在咱山旮旯里呆得住?跟他交流都费劲哟。”就在那一刻,孙培栋暗下决心,一定要扎下根来,好好干,让自己成为“村里人”。
开完见面会,孙培栋就开始走村入户,熟悉村情民情。“跟他交流都费劲哟。”是的,孙培栋几乎听不懂当地方言,跟村民交流十分吃力。他只能一遍遍的问,次数多了,村民婆烦了,不给他好脸色,但他一副脸厚的模样,仍然微笑着不厌其烦地问。时间久了,孙培栋不仅能听懂方言,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
进村入户走访,让孙培栋看到了村民的困难,也收集到了很多村民反映的问题。
贫困党员谭吉祥是退伍老军人。耄耋之年的他下肢瘫痪,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时常被困在破旧的轮椅上,想出门时,只能双手撑地拖着身子往外挪。看到老人的困境后,孙培栋在县残联的支持下,对老人的出行路实施了无障碍化改造,给老人送去崭新的轮椅,安装了马桶和热水器。孙培栋定期看望慰问老人,给他装上安全电烤炉,送去新被子、油盐和米面。谭吉祥逢人就夸孙培栋,说他比自己的儿子还贴心。
红旗寨村有个陋习,村里人喜欢办“无事酒”,村民参加都得随礼。近年来,这股不良风气越演越烈,村民都苦不堪言。孙培栋下决心要革除这个陋习。
他和驻村队员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的方式,组织村民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规定“无事酒”不准办,“红白喜事”提前申报,节俭办。规定出台后,也有群众不遵守,孙培栋和驻村队员就轮番上门去劝说阻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同时,孙培栋还组织村民开展最孝善家庭、最整洁家庭、最清洁院落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如今,该村再也没人办“无事酒”了,村民随礼负担减小了,民风得到了根本好转。
在走访三组村民时,老党员董大堂向他反映:“村里有一笔近50万元的补偿款4年了还没发给村民,是不是被村里干部给挪用了?”孙培栋深入调查后得知,渝利铁路修建时,该村三组的两块土地被临时占用为渣场,补偿费共计49万元,涉及三组66户村民。未能发放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对补偿面积有争议,觉得村里算账不透明。
孙培栋决定由驻村工作队出面协调解决,再次核实补偿面积后,驻村工作队召开村民会议,邀请乡财政所工作人员到现场逐户核算补偿金,村民现场签字确认后,乡财政所打款支付农户。
2017年12月,所有补偿金都发放给了村民。孙培栋和驻村队员一鼓作气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搁置四年之久的遗留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消除了村民与村组干部的误会和矛盾,也为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遇到困难和问题,孙培栋总是尽力去协调解决。村民从认识他,到了解和信任他,有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忙,都把他当作“村里人”了。
孙培栋(中)走访贫困户
驻村以后,孙培栋发现村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不规范,党员学习意识薄弱,党支部带动能力不强。
抓好党建工作,第一书记责无旁贷。为了找到党建工作的突破口,他集中走访党员、老村干部、群众议事代表、贫困户、致富能手,与90余人交心谈心,查找村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针对党员学习意识薄弱的问题,他从抓理论学习入手,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带头学,主题党日研讨学,群众院坝会广泛学等方式,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等内容的宣传学习。强化理论学习,使全村党员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自觉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形成。
针对组织生活不规范的问题,他坚持每月编制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方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三会一课”活动,要求党员必须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并严格请假制度。经过整改,党员都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自觉性也大大提高。
同时,孙培栋积极对接县级帮扶单位,多次与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联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支部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把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成了理论学习、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务实活动。
孙培栋组建“红镰”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扶贫政策我宣传、项目建设我监督”“人居环境整治在行动”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孙培栋发动全村38名党员,收集村里的突出问题,通过民主议事集中讨论解决,不但调动了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还有效推动了村里脱贫攻坚工作,激发了村里脱贫攻坚内生动力。2018年,红旗寨村党支部被三建乡党委评选为先进党支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第一次驻村工作队例会上,孙培栋就提出,要尽快编制脱贫攻坚规划,不打无准备的仗。
他带着两名工作队员开展走访调研,白天,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白天收集的信息和问题,着手编制村里的脱贫攻坚实施规划。一个月悄然过去,驻村工作队也大致勾画出了村子脱贫致富的蓝图。
初步规划编制完成,他又多次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对规划进行讨论和论证,不断完善规划。最终,形成了红旗寨村脱贫攻坚项目实施规划,涵盖了水电路讯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五大板块,规划总投资3000余万元。
蓝图重在变现。为更好地监督和管理项目,孙培栋和工作队员编制了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项目建设履职制度,把项目落地服务责任落实到村干部身上,让每个项目从进场到竣工都有村干部对接、协调和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能够按质按时顺利实施。
红旗寨村要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也是根本出路。孙培栋和队员们在监督管理好扶贫项目中,尤其注重大力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截至目前,该村已经发展青脆李、柠檬、猪腰枣、笋竹和花卉苗圃等5个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3500亩,利益联接农户900余户,有了特色产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2018年9月23日,孙培栋正在梳理红旗寨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时,妻子打来电话:“妈妈昏迷不醒了,情况很严重,快点回来。”孙培栋安排好村里工作,匆匆赶回家时,母亲突发脑溢血已经离世了。
在此之前7月份,母亲因摔跤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孙培栋回去看望母亲,却被母亲赶回了村里。孙培栋说:“母亲临走之前,没有跟我说上一句话,没有看上我一眼,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两年来,红旗寨村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公路扩宽了,山坪塘建好了,致富产业发展了,房屋安全美观了,村子干净整洁了,从没想过村子还将通农用客车,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甜了,感谢习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老党员刘桂华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感慨万千。
这些变化,离不开孙培栋和驻村队员的辛勤工作。孙培栋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这些也是母亲对我的希望,不能辜负。”(记者 熊先伟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