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丰都县第七届“十大孝善人物”候选人公示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6251 更新时间:2024-11-22 17:30:30

“十大孝善人物”候选人公示

根据丰都县第七届“十大孝善人物”评选工作安排,经各村(社区)广泛挖掘、各乡镇(街道)申报推荐,县委宣传部召集相关部门认真审核、严格评议,征求相关方面意见,推选出18名候选人,现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如有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期间通过电话反映。


公示时间:2024年11月22日至11月26日。


联系电话:

70605742;70605602。


1. 陈合朝,男,59岁,丰都县南天湖镇小安溪村4组

 

 

陈合朝幼时意外从奶奶背上的背篼摔下来,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导致陈合朝没得到及时医治,从此落下了肢体三级残疾。两岁的弟弟因玩耍不幸掉进在火炉边,导致脸部以及眼睛周围烧伤,眼视力极大程度受损,失去了基本劳动力。陈合朝看见家里的窘境,不愿父亲一个人承担,便早早辍学。白天和父母在家干农活,晚上哄弟弟入睡。2008年,陈合朝父亲被查出脑梗塞,瘫痪在床。母亲因为常年劳动也落下了病根,整个家庭的重担彻底压在了他的身上。16个寒冬酷暑,陈合朝悉心照料瘫痪的父亲、年迈的母亲和残疾的弟弟。


2. 唐亚一,男,59岁,丰都县董家镇四角楼村9组

 

 

唐亚一弟弟唐洲一7年前患精神疾病,情绪经常不稳定,一犯病就控制不住自己,经常乱走。从福建精神病医院转回丰都后一直住在精神病医院。4年前,唐亚一义无反顾把弟弟从精神病医院接回家照顾,他给弟弟清洗衣物、被褥、收拾房间,照顾弟弟吃药。除了照顾好兄弟和家庭,他还要忙地里的活计。他对街坊邻居也很热心,谁家有红白事都要挪出时间去帮忙。他敬村里的老人、长辈,爱周围的兄弟子侄。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宽裕,家庭重担有时让他几乎喘不过气,但他始终微笑开朗,没有怨言。

 

3. 冉朝付,男,65岁,丰都县高家镇方斗山村10组



冉朝付天生残疾(背驼),身高仅1.4米,现年65岁,未婚。2014年其父病逝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家务农打零工维持生活。2018年冬,其母80岁时突发脑梗瘫痪。由于老家在农村就医用药不方便,为了更好照顾母亲,冉朝付在镇上租了一间房,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六年如一日,冉朝付照顾母亲大小便、洗澡、穿衣、买菜做饭、喂饭等总是那么无微不至,几乎寸步不离陪伴母亲。因为母亲经常性乱动,每次母亲摔倒,由于冉朝付身体太单薄(体重还没有母亲重),他都要花上1个小时左右才能把母亲扶上椅子。每隔几天还要街坊邻居帮忙,把母亲从出租屋背出来,推着轮椅陪母亲逛街。自从母亲瘫痪后,冉朝付就无法务农与务工,仅靠与母亲的低保金维持生计和支付母亲的医药费用,所以他一切从节约出发,用水用电节约,买便宜的菜,他还尽量把肉留给母亲吃。

 

4. 王清贞,女,54岁,丰都县兴龙镇十字口村8组

 


王清贞嫁入丈夫家时,两个弟弟年幼,公婆身体欠佳,婆婆陈安方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为了家庭,王清贞承担起了照顾两位老人和两个弟弟的重任。王清贞对婆婆的照顾无微不至,即使春节期间婆婆仍在医院,她也从未有过怨言。同时,王清贞还承担起照顾侄儿侄女的重任,每天风雨无阻接送他们上学、放学,她也从不计较侄儿侄女的日常开支,总是默默付出。此外,王清贞还是一位深受邻里尊敬的好邻居。她举止文明、勤俭持家、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乐于助人,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帮助邻居。她的善良和热情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尊敬。被评为2023年兴龙镇“兴龙好人”。

 

5. 陈碧琼,女,35岁,丰都县双路镇马鞍山社区

 


陈碧琼放弃自己的工作,家中陪护中风瘫痪在床完全不能自理的婆婆至今已有十余年。她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照顾婆婆日常生活,甚至还需要压缩自己生活时间和空间,每天为老人擦身体、换衣服等,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老人。她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村民,更为自己的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让老公在外务工更加安心。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咬咬牙独自撑起一个家,她身上有母性的光辉,也有贤妻的品格。

 

6. 黄丽,女,34岁,丰都县青龙乡兴隆村4组

 

 

黄丽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四口之家,而她的小叔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目失眠,生活无法自理。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妹妹年纪尚小,所以照顾小叔的重担落在了黄丽身上。一直以来,黄丽都无悔的照顾着小叔的起居和日常生活。然而命运不公,黄丽两个儿子先后被检查出患有全身肌无力,也就是瘫儿。为了筹集给儿子看病的费用,爸爸只能外出务工,照顾两个儿子的重担落在了黄丽一个人身上。从天寒到酷暑,从起居到上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推轮椅到教室,还是抱儿子上床睡觉,再到照顾小儿子起居,黄丽都无怨无悔坚持着,她用伟大的母爱照亮着儿子的生命之光。

 

7. 朱廷财,男,49岁,丰都县双龙镇梨子园村

 


朱廷财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毅然返乡从“稳赚不赔”的快递物流行业转战“靠天吃饭”的农业战线。短短3年时间,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务工12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助推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10万元。朱廷财有情怀也乐奉献,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20余万元,出资100余万完成梨子园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改扩建农民工工会和新农人互助会活动场地,并帮助村民改建社道连接桥。2024年,丰都北岸乡镇遭遇大暴雨,朱廷财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自救并增援挖机3台帮助双龙镇开展道路疏堵清淤。朱廷财感念2023年周边乡镇帮忙抢收榨菜之谊,组织自己的员工、基地务工村民驰援三元镇,帮助开展三元农贸市场清淤工作,这些善行义举展现了新时代新农人的责任感与担当。

 

8. 谭胜清,男,44岁,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路72号

 


谭胜清,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金龙寨村村民,同时是一名退伍军人,他不仅是一位勤劳的创业者,更是一位深爱着父母的孝子。2017年他父亲被诊断出胰腺癌,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变卖了重庆的房子,甚至不惜背负巨额债务。每天,他都在医院和烧烤店之间奔波,白天忙着经营烧烤店,晚上则陪护在父亲身边。2019年,尽管谭胜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父亲还是因病离世。面对经历三次脑出血陷入半植物人状态的74岁母亲,他为母亲擦身、按摩,以防肌肉萎缩;他耐心给母亲喂饭,他夜以继日守候在母亲床前,生怕错过任何一点可能好转迹象,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和怨言。他常常利用空闲时间,为母亲讲述身边发生的有趣故事,希望能够唤醒母亲的记忆,给予她心灵上的慰藉。

 

9. 李光权,男,61岁,丰都县董家镇龙头寨村5组

 

 

李光权的母亲2018年患上青光眼,视力低下,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返乡照顾母亲,带着母亲就医医治无果。年迈体弱的母亲双眼逐年严重,最终导致双目失明。李光权留在家中一边照料母亲,一边干农活,就近打零工补贴家用。2021年李光权的父亲冠心病突发严重引起老年痴呆瘫痪在床,他依然尽心尽力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帮助父母洗头、洗澡、擦背。由于父亲大小便失禁,经常弄脏床单衣物,他总是及时换洗,从不嫌脏怕累。平日里除了悉心照顾父母,家里大小事务都靠他操持,他总是把家里打理得井条有序、干干净净。在邻居眼里,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忠厚老实、乐于助人的人;在家中,他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儿、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

 

10. 隆厚福,男,71岁,丰都县包鸾镇花地堡村1组

  


隆厚福,十年如一日主动投身包鸾老年人养老服务事业,将原本只有几个会员的老体协发展壮大成为300多名会员的大集体。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他自掏腰包,买设备、买服装、装修房子,用个人的努力组织好包鸾镇老体协和鸾婆婆养老互助会,关心关爱每一位会员,为300多个老年人撑起了一片有情、有趣、有爱的天空。2023年,他主动揽下运营爱心食堂的重任,通过选点便民化、运营互助化、经营半市场化、服务细致化的“四化”模式,推行物资换餐、劳动换餐,他一个人既做厨师又做服务员又做记账员,忙得团团转。他的妻子前几年患了宫颈癌,虽然死里逃生,但家庭却负债了几万元,现在仍需要日常服药。老两口的生活和债务全靠隆厚福每月1000多块的退役军人补贴,但他仍把家里的物资、蔬菜捐给爱心食堂,甚至第一个捐款1000元支持爱心食堂的运营。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没有任何工资、津贴与福利,但他毫无怨言,用他的“小食堂”托起包鸾的“大民生”。


11. 蒲杰,男,34岁,丰都县青龙乡黄岭村

 

 

蒲杰2008年入伍,服役期间多次获得荣誉,包括“优秀士官”4次、“嘉奖1次”。2020年转业后,他担任青龙乡黄岭村支部书记及基干民兵。任职期间,黄岭村连续两年在村居年度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并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2024年的7·11特大洪涝灾害中,蒲杰身先士卒,积极投身抗洪救灾,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迅速响应指令,转移并安置了11户26名涉险群众。一根安全绳,一头系自己,一头系百姓,在汹涌的洪水中割断不断挣扎求生的水牛栓在河边的绳子,为农户挽回了上万元的损失,其行为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灾后,蒲杰又全身心投入到重建工作中,他组织村社干部和志愿者,迅速恢复了全村的道路通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他以服务为民的实际行动,成为了网民学习的榜样以及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干部。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12. 秦孝华,女,59岁,丰都县名山街道花园社区

 


2004年,秦孝华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伤心过度,一蹶不振倒下,由此引发病痛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秦孝华在与丈夫、女儿和女婿商量后,毅然把母亲接到家中。中途几次需动手术,秦孝华果断拿出家中所有积蓄,东拼西凑20余万元,及时为母亲看病治疗。经精心照料,母亲的病情虽有好转,但因无法自理且已高龄只能长期瘫卧在床或坐轮椅。秦孝华无怨无悔守护在母亲身边对其悉心照顾;秦孝华在花园社区一组任网格员以来,始终坚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对网格居民的家庭情况如数家珍,风雨无阻为大家解决困难。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以来,她负责的花园社区一组,已累计开展棚改搬迁500余户2000余人,多次被名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表扬。被评为2024年度丰都县“最美家庭”、被名山街道评为2024年度“十大孝善人物”。

 

13. 范淑勇,女,54岁,丰都县双龙镇双龙社区6组

 

 

范淑勇的丈夫2003在山西灵石县铁矿务工因铁矿塌方身受重伤,后经医院鉴定为一级残疾,下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面对年幼的孩子、瘫痪的丈夫、身患肺癌的公公婆婆,她不得不一边打零工和做农活,一边照顾丈夫、女儿和年迈的公婆。然而祸不单行,2017年范淑勇自己也确诊为脑瘤,手术虽然留下了后遗症,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身体恢复期,她在副食店帮忙看店,完全恢复后又在双龙镇卫生院当清扫保洁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热心对患者伸出援手,如送饭喂饭、擦洗护理等。她是这样平凡,却又令人钦佩,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力量。

 

14. 曹顺英,女,69岁,丰都县三合街道童仙寨社区2组

 

 

曹顺英,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卧床婆婆。据说她的前任丈夫是她婆婆的侄儿,她就是侄儿媳妇。从她结婚后就跟着她老公一起照顾她婆婆,后面她前任丈夫上坡干活不幸被牛踢死。尽管如此她没有丢下婆婆一人,她还是每天上坡干活挣点微薄的零钱养活孩子和婆婆。后来她嫁给现任丈夫,他们一起照顾着婆婆。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68岁的曹顺英每天给婆婆端屎接尿、洗衣喂饭、翻身子换被褥,始终让老人的房间保持洁净舒适。她多年坚持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对婆婆精心照顾,从不厌烦。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寨子。

 

15. 郑继会,女,49岁,丰都县兴义镇水天坪社区1组

 

 

郑继会为了照顾好老人,日夜陪伴失明的婆婆,当她的眼睛,当她的拐杖,白天端水、做饭、洗衣,晚上陪护、洗漱、聊天。十八年如一日照料婆婆,让婆婆始终保持好身体、好心态。在照料婆婆的同时,郑继会还亲力亲为关心引导孩子的学习教育,以身作则为孩子撑起了良好的家风教育环境。在整个大家庭中,郑继会也总能巧妙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大家庭和谐融洽,和睦共处。郑继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的意义,诠释了孝善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许。

 

16. 周素兰,女,54岁,丰都县仙女湖镇李家湾村1组

 


周素兰与第一任丈夫结婚,婚后生育4个子女,小女儿才几个月的时候丈夫因意外去世,至此周素兰一人独自抚养4个子女,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后来通过介绍,周素兰与第二任丈夫结婚,婚后生育一女。她丈夫在外务工时又因意外摔成重伤,在受伤期间,周素兰不离不弃,细心照顾,最后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从此却瘫痪在床。在丈夫瘫痪后,她一人要养活五个子女,还要照顾瘫痪的丈夫,不能外出务工,只能在家通过种养殖和打点零工增加收入。周素兰得定时给她丈夫擦洗身体、按摩,防止肌肉萎缩和褥疮,通过周素兰的照顾,她丈夫并没有大面积的褥疮。她丈夫还有高血压,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导致她丈夫性格比较暴躁,但她从来都是任劳任怨,从不打骂,从不抱怨。

 

17. 李道会,女,57岁,丰都县三元镇青杠垭村3组

 

 

李道会1987年结婚后一直同丈夫照顾未婚无子的姨妈。李道会丈夫于2012年去世,10余年里作为姨侄媳妇的李道会一如既往的照顾姨妈。一日三餐,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生病送医并且贴身照顾。由于姨妈高龄,腿脚不便,走路都需双手扶拐杖,大大增加了李道会照顾姨妈的困难,可她任劳任怨,就这样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了。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的真情赞歌,更是我们的“半边天”榜样。

 

18. 雷龙周,男,68岁,丰都县栗子乡双石磙村5组

 

 

1930年,四川二路红军战士李占成在栗子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时任红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晓冬欲将其就地安葬,却难寻棺木。雷刘氏,一位普通村民,主动捐出自家棺木和菜园地安葬李占成,并庄严承诺将守护其坟墓,世代相传。自红军撤离后,雷家人每逢过年便为李占成烈士扫墓,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延续至今。雷龙周家族五代人接力守墓,从雷刘氏到雷龙周的后代,他们不仅守护着坟墓,更传承着红军精神。雷龙周家族将这份精神融入家风,全族男子深受感召,纷纷投身军旅,对李占成烈士满怀钦佩与感恩。他们以实际行动打破了“祖坟难守四代”的常规,已守墓94载,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这份对红军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不仅是对家族家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谊,更是对孝善与忠诚的生动诠释。

记者调查 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 今日关注 健康丰都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