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保障性住房
现代化小区内高楼林立
高家镇建国村居民点
朱家营古居民楼
三建乡保家楼美丽庭院
木质房屋
村民自建的砖混房
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丰都,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住房条件的改善,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从“蜗居”到“宜居”
走进县城的各个居民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老人们在休闲广场上晒太阳、聊天,孩子们在游乐设施旁嬉戏玩耍,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丰都的住房状况却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今年76岁的谭兰是土生土长的丰都人,回忆起过去的住房条件,她感慨万千。
“那时候,我们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里就到处漏水。冬天的时候,冷风从墙缝里钻进来,冻得人直哆嗦。”谭兰说,那时候的房子不仅简陋,而且空间狭小,一家人挤在几间小屋里,生活十分不便。
谭兰介绍,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老百姓的住房十分简陋。那时,大多数人居住在破旧的平房里,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低矮潮湿,采光通风条件极差。墙壁由泥土和石块堆砌而成,屋顶则是茅草或瓦片覆盖,经不起风雨的侵蚀。一到雨天,屋内常常漏雨,大家不得不用各种容器接水。冬天,寒风透过缝隙灌入屋内,让人冻得瑟瑟发抖。
“我们家以前住在祖辈留下来的老屋里,刚开始还好,随着人口的增多,后来7口人挤在一起,根本不够住,实在没办法,我父亲这才请来几个本家的壮劳力,掀掉旧盖和墙壁重新盖了一座三间小屋。”谭兰回忆,那时的墙壁都是稀泥和着稻草一点一点垒成的,虽然也很简陋,但好在房子变大了,够住。
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开始慢慢改善,二代房——砖混结构的小屋逐渐兴起。
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大多是砖瓦结构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筒子楼是当时单位修建分配给职工的房子,虽然筒子楼的居住条件比土坯房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筒子楼里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大家都在楼道里做饭,一到做饭时间,楼道里就烟雾弥漫。而且,几家人共用一个厕所,非常不方便。”曾经在筒子楼里居住过的张贵云回忆道,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房屋的保温性能和隔音效果也不太好。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外界的噪音也容易传入屋内。
虽然二代房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这些砖混小屋相比一代房,它们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的侵蚀。
“相比起一代房的条件,我们那时候住的砖混房子好多了,至少它坚固耐用,不用担心哪天被风吹垮被雨淋倒。”今年56岁的杜海介绍,虽然二代房的面积依然不大,但在家里简单装饰一下,贴上简单的墙纸,摆放一些家具,家里也变得更加温馨。
从三代住房到四代住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山林间,漫步在县城龙河东新区,一幢幢别具风格的现代建筑楼盘展现在眼前。
随着丰都经济的迅速发展,住房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栋栋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选择越来越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喜好选择不同户型、不同地段的房子。宽敞明亮的客厅、温馨舒适的卧室、干净整洁的厨房和卫生间,成为了现代住房的标配。许多家庭还拥有了阳台,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享受阳光的沐浴。
“谁能想到,我们这些住在筒子楼里的普通人现在还能住上三四居的商品房。”望着眼前的一栋栋高楼大厦,刚退休后的王平有一种难言的心情。他说,以前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房子就已经是奢侈了,现在不仅房子大,还有现代化的小区,绿化景观、休闲广场、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同时,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
“以前我们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小屋里,生活非常艰苦。现在我们住上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房子宽敞明亮,小区环境也很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低收入家庭的刘女士激动地说。
如今,我县首个第四代高品质住房项目也开工建设,它的建成将改变城市钢筋水泥林立的环境风貌,改变第三代住房鸟笼式的居家环境,使家变成家园,使城市变成森林,让人类居住与自然完美契合并和谐共生。
从茅草屋、砖混结构、福利分房到商品化住房再到四代住房,75年来,我县的住房条件从简陋破旧到舒适宜居,从拥挤狭窄到宽敞明亮,从功能单一到智能环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如今的丰都,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宽阔整洁,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
(本报记者 邓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