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郎承谟(1870-1918),字定斋,号希辅,世居酆都县城西(王庙拐下河街巷道左侧,后为丰都县名山镇自力化工厂)。父亲郎辅之以孝义著称,惜早逝。母亲何氏以纺织维持家庭生计,抚育郎承谟、郎承诜兄弟,课业要求严格。承谟体恤母亲,勤奋苦学,进士出身,不负所望。在承谟的影响和帮助下,其弟承诜以秀才捐任云南知县,后补授楚雄知府。儿子宗霖,字润龙,石柱县知事。院前悬挂两朝太师翁同龢亲题“太史第”匾额。自母亲亡故后不再出仕。
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享廪生膳食补贴。光绪(1889)己丑科乡试中举。光绪(1892)壬辰科进士二甲54名(蔡元培为同科二甲44名),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散馆,授户部主事。后为照顾家庭,他请求外放任职,以知州身份发放贵州,任贵州抚院暨善后局文案。上官极其欣赏才干,举荐其负责路途遥远、任务艰巨、无官欣受的黔铅京运(官员把贵州占全国绝大多产量的铅送到京城铸币),勇于接受并出色完成。补任贵州瓮洞厘局(今税务局),征税增收百万。1898年起,出任贵州正安州知州达6年,勤勉廉洁,善理诉讼,不用刑讯,州人谓其“神君”。解决武隆边界纠纷,亲题“黔蜀门屏”大碑,万民称诵。
起初,正安民风蛮野,人不知文学。郎承谟创设凤鸣书院,亲授经义,设师范传习所培养师资,建蒙养学堂及初、高等小学堂,清理学田,定捐教资。数年后,正安文风大变。平息温水教众闹事,朝廷记赏戴花翎,提升知府,任古州厅同知。调任黎平府知府,顺利化解“达字军哗变”,贵州巡抚对此十分满意,奏请朝廷加三品衔,以道员用,调平越州知州。政声日显,提任大定府知府。
赴任前,母亲在平越州去世,便扶灵回酆都。同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23日,酆都袍哥秦秀峰、秦香蒲与士绅卢子泉、警务次长徐次亨等人率袍哥100多人到县署,逼令知县赵维城交出大印,以“同志会”名义宣布丰都独立,推举郎承诜为县长(后为知事),秦秀峰任军政长。赵维城收拾行李落寞地离开酆都,临行前郎承谟等宴请话别,甚是悲苦。赵维城作了一组诗歌《酆都去任留别六章》,部分士绅好友郎承谟、佘元章、郎宗霖等酬酒应和。《县志》留存郎承谟和诗三首,充满对时局动荡与命运未卜的感伤、忧愁、焦虑、迷茫。此酬和是对丰都古代历史的告别,是对封建传统士人命运的终结。因为,革命的号角已吹响,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自此以后,郎承谟不再出仕,赋闲在家,修建房屋,饮酒养花。遇将领、知事来访,必劝其福泽桑梓。来客必留,每饮必醉。避谈国事,实则痛心国乱悲切民生,借酒浇愁而已。于1918年病逝,享年48岁,墓葬水天坪。
(供稿单位:丰都县档案馆 )